标题:消费券助力经济复苏:如何优化发放策略,激活中小商家活力
在餐饮零售行业中,中小商家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洪明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若能有效激发这些中小商家的积极性,将对提振消费市场产生显著效应。
近年来,各地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成功激活了线上线下消费市场。随着“提振消费”被纳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充分发挥消费券的作用,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议题。
然而,洪明基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消费券的补贴结算周期过长,同时各地参与要求不一,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参与意愿。
政府结算周期过长:制约企业积极性
洪明基指出,一些地方政府的消费券补贴结算周期过长,通常在30-90天,与企业的现金流结算需求存在矛盾。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意愿较低,尤其是对于现金流本来就不充裕的中小企业来说。
“消费券的‘乘数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洪明基以南京和杭州为例,指出消费券的杠杆能达到1比3.5,即政府每投入1元钱,能带动3.5元的销售。相比之下,欧美国家这一比例仅为1比0.65。
解决之道:推行实时结算模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洪明基建议推行实时结算模式,例如将消费券与政府专项财政直接相连,消费者支付时即可使用消费券,实现资金实时清算至企业账户,从而降低企业的结算压力。
此外,洪明基还建议根据企业历史经营数据,预拨一定比例的券面额度,后续根据核销数据动态结算,实现多退少补。
参与要求高且不统一:需提升便利度
洪明基还发现,目前各地政府对消费券的参与要求较高且不统一,导致连锁经营企业难以统一参与。例如,某地消费券发放活动要求商家必须安装建设银行的POS机,或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些要求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和不便。
为此,洪明基建议整合线上资源,实现多平台与实体店的无感核销,并打通支付宝、微信、银联等支付渠道,支持到店“支付时自动抵扣”,简化操作步骤。
消费券要因地施策:满足不同需求
在优化消费券供给的同时,还需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因地施策。洪明基指出,低收入群体通常需要小额通用券,而中高收入群体则需要大额定向券。然而,由于发放机制的问题,往往无法保证各个人群都能获得适配的消费券。
洪明基建议推广“通用券”替代行业限制券,扩大可适用品类,覆盖更多线下实体店,减少使用限制。同时,他还建议推出不同面额的消费券,以确保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餐饮企业都能受益。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也建议,国家可针对不同地区发放有选择性的消费券,涵盖家电、汽车、肉蛋奶、旅游等多个领域,让基层老百姓享受到政策支持和帮助。
总结:通过优化消费券的发放策略,不仅可以激发中小商家的活力,还能有效提振消费市场,为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