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智驾领域竞争激烈升级,观望者的胜利或许预示着又一轮技术争霸年的到来。

admin112025-03-11 12:53:06

标题:比亚迪智驾崛起,行业变革背后的故事


在经过多年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的激烈竞争后,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出现了:比亚迪,这位曾被质疑智能驾驶性能的汽车制造商,竟然成为了推动智能驾驶技术走向大众视野的关键力量。

凭借其亲民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只需七万元即可享受,比亚迪一夜之间从智能驾驶领域的边缘企业跃升至行业领导者,拥有众多高阶智能驾驶车型。这种转变不仅推高了比亚迪的股价,也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


有人称赞比亚迪的成就,也有人指出全民智能驾驶的概念早已提出,但比亚迪是第一个将其付诸实践的企业。当然,也有不少批评声音,质疑比亚迪之前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有趣的是,比亚迪天神之眼发布不久后,多家竞争对手,如大疆卓驭和吉利,似乎如约般迅速宣布了自己的智能驾驶计划。



这让许多即将购车的消费者感到困惑:比亚迪的天神之眼一方面股价飙升,另一方面却面临来自友商的直接竞争。而且,尽管全民智能驾驶的概念已经讨论了好几年,为什么现在才突然成为焦点呢?

让我们准备好笔记,坐下来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探讨为什么大家都选择在这个时候将智能驾驶普及提上日程,而之前都在忙些什么呢?

我认为,这并不是车企和供应商们不愿意,因为即使在一年前,智能驾驶普及还带有一定的科幻色彩,并不切实际。

众所周知,全民智能驾驶是自动驾驶行业多年来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用户数量足够多,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庞大的用户群体能够提供大量优质数据,智能驾驶算法通过学习这些数据,优化人类驾驶方式,进而提升智能驾驶性能,再通过口碑和性能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正向循环。


这个宏伟目标可以分解为两个阶段性目标:

一是降低智能驾驶软硬件的成本,让车企愿意采用;二是将智能驾驶技术普及到各种车型上,并确保不同车型之间性能相对一致。

车企和供应商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实现第一阶段的目标。

例如,特斯拉通过放弃激光雷达,使得激光雷达的价格降至白菜价,禾赛、速腾和华为等公司也将激光雷达的价格降至数千元,大疆卓驭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集成到零部件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效果显著。

几年前,激光雷达的价格高达数万元,只有高端智能驾驶汽车才能配备。而现在,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价格已经降至3000元以下,大疆卓驭的整套智能驾驶硬件成本也只需7000元,与传统的中高端硬件成本相当。


因此,大家同时转向智能驾驶普及的第二阶段,主要原因在于:既然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那么谁能够率先实现车型普及,谁就能更早进入正向循环,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但第二阶段的难度并不低于第一阶段,这也是比亚迪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智能驾驶并非像空气弹簧那样,可以随时安装在任何车辆上。由于涉及车身自动控制,智能驾驶系统在车辆上的应用需要经过复杂的标定流程。

例如,传感器标定就需要根据不同车型的尺寸重新调整传感器之间的位置和信号差异,否则可能出现智驾系统在一种车型上表现良好,在另一种车型上却无法识别的情况。

再比如,动力学特性的标定。不同车型的动态参数,如车重、转向比、动力输出曲线等都不相同,如果使用相同的控制信号,就可能出现一台车能够通过弯道,而另一台车却无法刹住撞上的情况。

这就需要重新标定控制模型、转向传动比映射、质量惯性参数甚至轮胎的滑移率特性。

加上不同数量、种类的传感器和不同的融合逻辑,一台车想要使用智驾系统,仅标定这一环节就需要半年到两年时间。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周期非常短,例如小米SU7从研发到量产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用大量时间进行智驾标定并不是所有车企都愿意做的事情。

因此,大多数车企只会为少量车型配备智驾系统。

例如,特斯拉虽然起步较早,但目前也只有5款车型支持FSD;华为虽然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但目前也只有10多款车型支持ADS 3.0和SE,而且大多数都是20万元以上、对成本不敏感的中高端车型。

然而,比亚迪却一口气发布了20多款配备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覆盖了从7万元到100多万元的各个价位,这确实令人惊叹。


那么,比亚迪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目前公开的资料非常有限。

我猜测,要么比亚迪拥有一套适用于所有车型的基础标定数据,要么是与大量外部企业合作加速了进度,总之,不太可能是传统的开发流程。

这也可能是比亚迪股价飙升的同时,又受到广泛质疑的原因。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没有人知道你是如何做到的,自然会引来非议。

至于比亚迪智能驾驶系统的实际表现,我们将在不久后对搭载天神之眼B的腾势Z9 GT进行实测,敬请期待。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比亚迪的这一举措,正式拉开了智能驾驶普及的第二阶段战争。

正如我之前所说,在比亚迪发布会后的几天内,包括大疆、吉利在内的多家企业也表示,他们近一两年内的目标也是普及高阶智能驾驶,这几乎可以看作是对比亚迪的宣战。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们将看到大量价格亲民但性能强大的新车问世,这些新车将来自不同的阵营。


其中之一是以华为和大疆卓驭为代表的封闭式系统供应商,他们采用软件打包销售的模式,算法全部由华为研发和优化,几乎没有给车企留下调整的空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使用他们智驾系统的车型性能相对一致,但也考验供应商的研发和适配能力。

另一种则是以Momenta为代表的开放式方案供应商,他们提供灵活的模块化销售。车企可以根据需要购买智驾系统中的任意部分,然后与Momenta合作进行适配。

这种方法可以让更多品牌使用智驾系统,但由于车企研发能力的差异,不同品牌车型之间的智驾能力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无论选择哪种方向,对于车企来说,供应商们都提供了多种软硬件规格供选择,无论预算如何,都能找到合适的产品。

面对这些突然崛起的老牌车企,新势力车企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对。

毕竟,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丰田、本田与问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激烈竞争。

**撰文**:致命空枪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博科测试:与多家车企展开智能驾驶系统标定合作

比亚迪登顶背后的秘密:HIL测试如何助力新能源汽车王者之路?

智驾平权加速,芯片大厂开启“质价比”革命


--- **注意**:以上内容为改写后的版本,已根据要求进行了排版和适当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