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汽车产业的创新突破口
中新经纬3月11日电 —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就人形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发表了独到见解。他认为,对于汽车公司而言,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开拓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人形机器人:汽车产业的差异化优势
何小鹏指出,“具身智能”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当这一前沿技术融入汽车产业,将会激发出怎样的创新火花?他认为,随着AI汽车的深入发展,通用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汽车产业与机器人产业融合的交汇点,主要体现在五大融合维度:供应链、技术、场景、渠道以及品牌。
技术储备与机器人研发的紧密融合
何小鹏以小鹏汽车为例,指出这家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车企,在AI软件的操作系统、交互算法,以及硬件端的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芯片,甚至动力系统的三电技术研发等方面,其技术储备与机器人研发的技术栈重合度高达70%。
场景落地:车企的巨大机遇
针对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的现状,何小鹏强调,场景落地的挑战正是车企的巨大机遇。汽车企业拥有庞大的制造工艺节点和销售服务网络,这些现成的工业和商业场景为机器人技术的验证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
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
谈到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何小鹏表示,公司已投入5年研究,并不断尝试和试错。他期望今年能有所突破,明年能够实现量产的进一步成功。
机器人造型与未来形态演变
何小鹏预测,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提升,未来机器人的造型可能会突破现有形态,可能不再仅仅是车辆的形态,而是向Transformer架构、家庭或其他风格的演变,但这将是10年后的趋势。
数据门槛与硬件研发挑战
尽管人形机器人与AI汽车在技术栈上有70%的相似度,但何小鹏强调,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门槛远高于汽车。他指出,汽车可以通过驾驶员的日常行驶自然产生海量数据,而人形机器人内部并没有人,这给数据收集带来了挑战。
结语
何小鹏认为,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复杂技术矩阵需要多学科深度研究,而汽车和其他领域并未涉及这些复杂技术。小鹏汽车已经为此投入了5年,或许还需要投入20年,花费500亿元甚至数千亿元,才有机会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龚宸芫:gongchenyuan@chinanews.com.cn)
(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