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国产航空工业的飞跃与发展:适航审定的挑战与建议
在航空领域,国产飞机的发展势头迅猛。C909飞机累计交付已达160架,并成功进入海外市场;C919飞机已交付给“三大航”(国航、东航、南航)投入运行。与此同时,700余家新型航空器制造企业正加紧取证,型号需求量高达800多个。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提出了关于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运行符合性评审及持续适航管理之间高效协同联动的建议。
保障民用航空安全:适航审定的角色与意义
适航审定,作为国际通行的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行政行为,由中国民航局作为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代表公众进行审查。这不仅是对航空产品安全性的审查,也是通过行政许可方式对航空产品进行适航审定管理的体现。
应对挑战:适航审定能力的提升需求
姜春水指出,国内民用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现有的适航审定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深入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有效缓解适航审定需求与审定能力建设进度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成为了当务之急。
建议与措施:优化适航审定体系
针对这些问题,姜春水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 扩充队伍编制:借鉴美欧经验,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增设编制,并调整优化能力布局。
- 加强法规标准建设:适度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人员配置。
- 创新无人机适航管理模式:针对低空经济发展热潮,创新无人机适航管理模式,构建中央和地方两级资源,对大型或载人无人机由民航局负责,中小型不载人无人机由地方政府建立相应能力。
提升科研与验证能力:构建中介体系
姜春水还建议制定政策支持适航审定科研和验证能力建设,鼓励科研院所、大学和社会资源共同构建具有适航技术研究和验证能力的中介体系。同时,调整优化民航系统内部适航管理机构设置,将航空器评审和适航维修处从飞行标准部门调整回适航审定部门,扩充监管局适航职能,按需增设生产监管机构。
展望未来:高效协同联动机制
姜春水强调,通过政策、模式、人才的全方位布局,形成适航管理更为高效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审定效能和监管效率,才能确保中国制造的飞机“既飞得高,又飞得稳”。
注:以上内容为改写后的博客排版,符合博客发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