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欧洲汽车电动化转型遇阻:欧盟放宽排放标准,汽车制造商迎来喘息之机
作者:汽车K线
在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欧洲的步伐似乎突然放缓。3月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了一项重大调整,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三年的喘息空间。
延长期限,放宽排放标准
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将给予汽车制造商三年时间,以实现原定于今年达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她承诺将在本月底提出一项“有针对性的修正案”,赋予汽车行业在2025年排放规则下的更多灵活性。
这项调整意味着,汽车制造商不必在2025年立即达到排放标准,而是可以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实现超额减排。不过,这一修正案还需获得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批准。
股价上涨,制造商欢呼
这一消息一出,大众汽车、宝马、奔驰等欧洲汽车上市公司的股价应声上涨。对于那些在2025年无法达到碳排放目标、甚至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的欧洲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积分池”交易,应对挑战
去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销量下滑1.3%,至199.54万辆,使得完成2025年排放目标变得更加困难。在此背景下,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动改变2025年的目标。他们本可以通过与其他汽车制造商进行排放额度“积分池”交易,来规避部分处罚,但也有人担心这可能会过度惠及特斯拉和中国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寻求合作
据了解,比亚迪正与欧洲车企商谈,计划组建碳积分交易池并向这些企业出售碳积分。2024年,特斯拉通过“卖碳”收入高达2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1亿元),而《纽约时报》研究员预计,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将通过“卖碳”获得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8亿元)的利润。
欧盟放宽规定,各方反应不一
欧盟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不少呼声,意大利和捷克共和国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助于拯救欧洲汽车业。然而,包括沃尔沃在内的一些企业则呼吁欧盟委员会坚持其目标,以确保那些已经在新技术上投入巨资的公司获得监管确定性。
中国汽车行业展现强劲韧性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行业的新能源转型取得了快速发展。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销量占比高达40.9%,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比亚迪、吉利汽车等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韧性。
结语
在欧美汽车巨头放缓电动化之际,中国汽车行业的新能源转型正在加速。面对挑战,中国汽车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同时也要关注国内汽车消费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以及新能源汽车自身的短板。
备注:本文为虚构内容,旨在展示如何对原文进行专业化的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