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初春,网络上被《哪吒2》导演饺子的故事刷了屏。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曾在三年间依靠母亲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支撑自己的梦想,如今,饺子已经实现了逆袭,成为了国产动画界的标杆人物。
与此同时,热搜的另一边,一个名字刺痛了大众的神经——张炘炀。这个16岁便开始读博的“神童”,如今在上海过着蜗居生活,靠吃十元盒饭、购买临期零食,每月依赖父母的转账来维持生计。
“我爸妈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面对镜头,张炘炀语气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理直气壮。
一个是从逆境中崛起的“啃老追梦人”,另一个则是自诩清醒的“啃老哲学家”。张炘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命运?
让我们回到1995年的夏天,辽宁盘锦的夜晚,蝉鸣声与闷热交织。年仅两岁半的张炘炀,趴在父亲的书桌上,用稚嫩的小手在报纸的空白处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中国”二字。父亲张会祥愣住了,这原本只是他随手教孩子认字的游戏,却意外地启动了命运的齿轮。
张炘炀五岁开始上小学,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一年级课程;八个月后,他已经掌握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全部知识;十岁时,他以505分的高分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这一消息迅速传开,媒体纷纷前来采访。镜头中的小男孩,戴着眼镜,校服随意地搭在身上,言谈间总喜欢用“我觉得”“我认为”,活脱脱一个缩小版的学者。
“神童”的光环下,张炘炀的童年却变得异常单薄,只有一张课程表。他的生活中没有动画片,没有游戏机,甚至没有同龄的玩伴。父亲辞去了工作,只为全程陪读,让他能够全心全意地学习。母亲则严格控制家里的访客,连说话都要压低声音,以免打扰到他的学习。
邻居回忆说:“那孩子总趴在窗边,看其他小孩跳皮筋,但他家的窗户永远是关着的。”
16岁的张炘炀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创下了中国最年轻博士的纪录。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父子之间的裂痕早已悄然蔓延。初中时成绩下滑,父亲却坚持让他跳级读高中;大学期间,导师建议四年制培养,但父亲却要求三年毕业。导师为他联系留学机会,但因年龄尚小,一年后才能入学,父亲以“担心太小的张炘炀被骗”为由拒绝,让他错过了公派留学的机会。
博士答辩前夕,张炘炀要求父母亲为他买套北京住房。由于家中无力承担高额房款,父亲在北京租房,谎称“买了房”。
“我像一台被预设程序的机器。”多年后他坦言。博士论文答辩现场,他沉默良久,最终说出:“我的研究……可能没有实际意义。”台下的教授们面面相觑。
2024年,29岁的张炘炀在上海的出租屋中蜗居。他的日常开支精确到小数点:超市晚上八点的打折蔬菜,网购临期饼干,十元一份的素菜盒饭。每隔三个月,父母转账一万元,这就是他口中的“最低生存保障”。
所有争议的焦点,在于他的“理直气壮”。“2011年北京房价才两万,如果当时用奖学金和家里积蓄买房,现在至少值千万。”在他看来,父母的“短视”导致他错失了财务自由,如今啃老不过是“拿回本该属于我的东西”。
网友对此炸开了锅,有人骂他“巨婴”,也有人叹他“人间清醒”。“多少神童被捧杀?他能看透游戏规则,选择躺平又何尝不是勇气?”
张炘炀的书架上,摆着《庄子》和《存在与时间》,床边散落着速溶咖啡包装袋。他偶尔接些零散项目,“够吃一个月就行”。
被问及未来,他眯起眼睛:“急什么?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让人想起导演饺子的母亲,当年她顶着“溺爱儿子”的骂名,用退休金买二手电脑、顿顿吃素菜支持儿子追梦。
不同的是,饺子最终用《哪吒》证明了自己,而张炘炀选择了另一条路。用“清醒”对抗世俗的期待。
某教育学家曾说,张炘炀的悲剧不在于啃老,而在于过早被剥夺了“试错权”。当同龄人还在探索兴趣时,他的人生已被压缩成一条笔直的赛道。
深夜的上海弄堂,张炘炀蹲在便利店门口,啃着三明治。远处霓虹闪烁,他忽然说:“知道吗?这是我第一次不用赶时间。”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颤。
或许对他而言,“啃老”不是堕落,而是迟到的叛逆。用最低限度的生存,赎回被快进键偷走的人生。
饺子导演曾说:“父母的爱,是哪吒脚下的风火轮。”而张炘炀的经历,却让人忍不住叩问:当风火轮变成枷锁,我们是否还有勇气按下暂停键?
本文作者:柠檬雪 责任编辑:淡淡翠 策划:淡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