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充电枪事故引发安全讨论
2023年3月11日,台州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充电枪安全事故。
一位车主在拔取充电枪时,由于枪头未完全解锁,导致应力突然释放,枪头反弹击中其面部,造成嘴唇缝合8针,并需进行进一步的牙齿检查。这一事件迅速在车友群和社交平台上传播,引发了公众对充电设施安全性的广泛讨论。
事故视频显示,枪头因电缆扭转积累应力,在松脱瞬间释放能量回弹。
小鹏汽车品牌客服回应称“会处理好此事”,但并未明确责任归属。随后,小鹏汽车在3月12日发表声明,表示事故发生在小鹏充电台州耀达国际酒店站。该车主在归还6号充电枪时,充电线缆处于扭转状态,且没有正确放置到位,导致线缆弹出释放出的扭转力造成充电枪头砸向车主,造成面部受伤。
小鹏汽车已与车主取得联系并提供必要的关怀,并将改进自营站点的安全标识牌,增加充电枪插拔指引和相关安全提醒。同时,公司还将积极推动枪线轻量化的产品迭代。
保险行业人士分析,若判定为设备自动回弹,桩企需承担产品责任险赔偿;若因线缆应力导致,则需桩企与运营商协商责任比例。
枪线生产企业表示“原因需专业鉴定”,运营商则推测事故与线圈扭曲产生的应力有关。
专家指出,高功率充电桩线缆因需承载大电流、集成散热及防护结构,普遍存在重量大、柔韧性不足问题,易因操作不当引发应力积聚。
以下是事故现场的视频截图:
为了减少用户操作失误的风险,郑州部分场站已试点轻量化线缆,并增加“解除锁定”语音提示。
针对充电枪安全争议,河南本地新能源车主反应不一。一些车主表示,现在拔枪前总会反复确认锁定状态,但线太重确实费劲。另一些车主则更倾向于使用换电站,认为“全程自动操作,避免人为失误”。
河南一家充电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这类枪线伤人事件可能会引发车主用户对充电设施安全性的担忧,并可能给充电设备运营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联盟特聘专家指出,此类事件暴露了行业的三重短板:一是用户安全教育不足,二是设备人体工学设计待优化,三是应急机制缺失。他建议,运营商需在“显性提示”和“隐性防护”双端发力,例如增设应力释放警示标识、配备应急医疗箱,并通过保险分担风险。
事件发酵期间,某品牌高管在社交平台发表“换电从容体面”言论,被指暗含行业拉踩倾向,相关内容已删除。业内人士批评称,“安全事故不应成为营销噱头”。
随着超充技术的普及,充电安全已成为行业的“必修课”。从河南市场反馈看,用户需求正从“充得上电”向“安全充电”跃迁。如何将安全基因植入设备研发、运营管理与用户教育全链条,将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66岁老人骑车逆行闯红灯被撞身亡 汽车司机被判赔50万 “我花9000元钱买的‘统筹险’,结果真出事了却迟迟理赔不了。现在我的网约车被扣了,银行卡也被冻结了,我该咋办呢?” 保险公司拒保,网约车无奈选择“统筹保险” 交通安全统筹电子合同(部分) 自行车闯红灯逆行引发事故,网约车被判次责 事故认定书(部分) 事故原因分析指出,当事人顾某未按交通信号通行,通过路口时未确保安全,其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较大;当事人朱先生驾车通过路口时未注意观察路口情况,未能确保安全通行,其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较小。 “事故责任划分我承担三成,对方承担七成。”朱先生说,“交警解释,如果对方骑的是电瓶车,我或许无责,但因为对方骑的是自行车,我因未注意观察路口情况,所以被判次责。” 理赔进度缓慢,司机车被扣银行卡被冻结 中鹏统筹:理赔需层层审核,正在推进 中消协、中保协曾经预警:统筹保险并非真正保险 律师说法:合同仍受法律保护,车主可起诉交通安全统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