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赶碳号深入调查发现,沐邦高科近期被交易所问询的2.4亿元单晶炉交易,竟是一场子虚乌有的交易!
财务疑云
首先,与沐邦高科合作的甲方客户无论是财力还是施工进度,都让人怀疑这批单晶炉是否真正交付。最终,甲方光伏项目停滞,股东纷纷离场。
其次,沐邦高科对这笔交易的信息披露同样存在重大问题,2.4亿元营收的财务入账甚至违反了基本的财务管理常识。
财务造假的影响
针对上述重大财务差错,沐邦高科在更正后,以2024年第一季度为例,公司营业收入减少了1.98亿元,净资产减少了0.51亿元,净利润减少了0.51亿元。
然而,沐邦高科的股价却在虚假业绩的支撑下,从2024年8月15日的10.75元,在短短三个月内上涨至11月14日的34.69元,涨幅超过两倍。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8月27日正是沐邦高科14亿定增解禁的时间点。
跨界并购与巨额商誉
2023年年末,净资产仅为7.45亿元的沐邦高科,通过A股定向融资14.18亿元,成功“膨胀”。其中,沐邦高科的主要募投项目是收购豪安能源100%股权,豪安能源是一家单晶炉制造企业,净资产仅为1.7亿元。这场并购产生了高达7.83亿元的商誉,并导致全额计提。
财务造假背后的利益驱动
一个谎言往往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掩盖。在严刑峻法的当下,如果还有上市公司敢于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背后一定有着巨大的利益驱动——推高股价,让定增机构顺利减持。
财务造假还是会计差错?
这场交易究竟只是财务上的瑕疵,还是赤裸裸的财务造假?
一场毁炉灭迹的完美交易
跨界光伏的企业暴雷已属正常现象,但敢于财务造假的却并不多见。让我们来看看这场交易中的不寻常之处。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单晶炉设备企业,在2024年2月16日与一家同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签订了一笔总价值2.4亿元的销售合同。仅仅10天后,这家单晶炉企业就开始陆续发货,客户也迅速安装调试。
双方工作效果惊人——甲方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安装调试和验货;乙方在2024年第一季度就完成了合同的签约、履约和全额确认收入。
然而,9个月后,这个优质的大客户却声称市场行业不好,要求全部退货。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单晶炉企业自己也业务一塌糊涂、亏损严重,却爽快地同意了客户请求:把炉子退回来就行。
交易背后的真相
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沐邦高科身上的一件事,已经引起了上交所的注意,并下发了问询函。
涉嫌信披违规
对于这笔交易,赶碳号有很多疑问。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疑点:
-
交货速度过快:通常来说,光伏设备一般是“以销定产”。客户签了订单,交易了保证金后,设备企业才开始安排对设备的生产。然而,这家单晶炉企业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签约到入账,这是极不合理的情况。
-
付款方式有疑点:在光伏行业,一般情况下设备商针对客户的预付款模式为“3331”,即签单收取30%款项、发货收取30%款项、验收收取30%款项,10%款项作为质保金。设备企业也是分阶段入账。然而,这家设备企业在1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从签约到入账,是极不合理的情况。
-
客户要退货,设备企业就完全同意了?对此,赶碳号也向光伏设备企业及其下游客户咨询了单晶炉退货的情形,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都认为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涉嫌违反信息披露规定
沐邦高科在信息披露上存在诸多疑点,涉嫌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
重大合同界定前后标准不一:沐邦高科在披露重大合同时,前后标准不一致,存在选择性披露的问题。
-
发货标准也存在“双标”:在回复交易所问询时,沐邦高科清晰展示对前十大客户全部是“款到发货”,然而,这单2.4亿元的单晶炉,客户不付款,竟然也就发货了。
从友好城市引来的大项目,股东连环跑路!
沐邦高科公告中强调:“该公司是武威市借助与无锡市友好城市关系引进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旨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完善新能源产业链。”
然而,这个项目的股东却在短短几个月内发生了连环跑路事件。
总结
沐邦高科的生意看似好做,但实际上却充满了风险。这场交易背后是否存在财务造假,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