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泄露风暴:20亿信息泄露真相揭晓,暗流涌动下的“裸泳者”是谁?

admin182025-03-17 21:15:18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来源:电影《教父》


在繁华的北京朝阳区某公寓楼内,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张薇(化名)已经第8次挂断了那不断扰人的陌生来电。这个月,她接到的营销电话已有237通,从装修贷款到医美优惠,每一个电话都似乎精准地触碰到了她三个月前在短视频评论区无意中留下的装修需求。然而,她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手机号、微信ID和消费偏好已经变成了售价仅0.3元/条的“精准数据”,在名为“火眼云”的系统服务器中穿梭,流转于土巴兔、美莱医美等企业的数据库之中。

这并非个别案例。近期,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整个获客软件产业链,其中就包括了火眼云、云企智能、绿信科技、企腾网络、智优擎网络、启科科技等企业,甚至不乏一些备受明星资本青睐的企业。

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数字经济时代的“楚门世界”:20亿条用户数据构成了精密的画像,3800项标签从“孕产周期”到“信用卡负债率”无所不包,6万品牌商通过三网运营商接口实时调取这些数据。当用户在短视频评论区写下“想装修”,云企智能的爬虫已在0.3秒内捕捉到关键词;当消费者点击医美公众号,绿信科技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正悄悄窃取微信好友列表。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侵犯用户数据隐私的获客软件并非首次被曝光。2022年央视3·15晚会上,CRM公司容联七陌也因“骚扰电话问题”被曝光。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数据黑产也变得更为隐秘和安全,如同新型石油般珍贵。

数据屠宰场:隐私与利益的碰撞

在这场由算法驱动的猎捕中,个体隐私成了黑产链条上的“标准件”,而企业则深陷于“数据毒瘾”。最直接的后果是,土巴兔因依赖非法爬取的用户需求数据冲刺IPO,却最终因曝光而折戟沉沙;拜博口腔通过购买“种植牙意向用户”数据,被监管部门处以500万元罚款。

在这条黑产链条上,土巴兔、美莱医美、拜博口腔扮演着“洗白中介”的角色。然而,这样的角色扮演却是一把双刃剑。拜博口腔通过火眼云获取公众号阅读者信息后,以“客户资源开发”为名将数据二次转售,单月获利超千万。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将非法数据包装成“行业公开资料”,在招股书中将其列为核心竞争力——直到IPO前夕被监管机构叫停。

数据合规“生死局”:从“掠夺者”到“服务商”的转型

获客类SaaS企业的商业模式本质是一场“刀尖舔血”的游戏。据调查,中国营销SaaS企业平均毛利率高达65%-70%,远高于通用型SaaS的平均毛利率。然而,高毛利的代价是将合规风险转嫁给用户。

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合规亏损定律”:一家合规运营的获客SaaS企业,需要承担数据脱敏技术采购、隐私计算系统部署等高昂开支,导致毛利率骤降至40%以下。而黑产玩家通过非法手段,将毛利率拉升至90%。

近年来,随着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中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的实施,数据合规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商业逻辑。获客类SaaS企业正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客户信任崩塌,另一方面资本对合规风险的审查更加严格。

然而,技术并非唯一解。尽管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被视为获客类SaaS的正解,但其训练成本是否能平衡企业的利润率,仍待考察。利益分配的深层冲突也愈发明显。如果数据无法被“明码标价”转售,那么获客SaaS企业必须重构商业模式,这意味着放弃每年数十亿的黑产收入,转向订阅制、效果付费等长周期回报模式。

最终,危机的破局点可能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价值的重构。中国SaaS行业需要一场“价值祛魅”,从“数据掠夺者”向“数字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本文来自虎嗅,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