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她在内陆舞台荣耀封顶

admin122025-03-17 21:16:19

自春节档期落幕以来,电影院的银幕上尚未出现任何一部能够引起轰动的影片。多数作品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在这片沉寂中,两部作品脱颖而出——《花样年华》的重映和《还有明天》的迟来上映。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明天》这部影片,实际上在2023年就在意大利上映,并荣获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去年,我作为观众在流媒体上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也成为了我年度十佳电影之一。令人欣慰的是,这部电影近期被引进国内院线后,赢得了众多观众的热烈反响。

豆瓣评分也从年初的9.0飙升至9.4,如此高的口碑在近年来的电影中实属罕见。

相信许多读者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但在此,我还是想趁着上映的契机,再次向大家推荐这部佳作——《还有明天》(C'è ancora domani)。

这部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以一种独特的喜剧手法来讲述悲剧故事。在许多看似地狱般的场景中,却配上了欢快的音乐。例如,其中一段关于家庭暴力的戏份,竟然被拍成了歌舞剧,肢体冲突变成了舞蹈,配乐歌词更是甜蜜的情歌。

显然,这种手法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有人表示,他们无法从中找到笑点,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在“洗白家暴”。

那么,为何导演会选择这样的拍摄方式呢?这还得从导演本人说起。该片的导演、编剧和女主演都是同一位——宝拉·柯特莱西。她可能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名字,但宝拉已经凭借她的才华拿下了意大利电影最高奖项大卫奖的影后头衔。

作为演员,宝拉以其多样的性感人妻形象而著称,成为了意大利“人妻”形象的代表。而《还有明天》是她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在片中,她同样扮演了一位人妻迪莉娅。

迪莉娅的生活与以往截然不同,仿佛置身于恐怖片之中。每天清晨醒来,她都会被丈夫扇一耳光,仅仅因为起床晚了。丈夫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一点小事不顺心就会动手。

在婚姻和家庭的双重压迫下,迪莉娅的生活变得窒息。公公瘫痪,需要照顾,却毫不尊重她;两个儿子受父亲和祖父的影响,同样顽劣不堪。

然而,迪莉娅还有一个女儿,还算贴心,但女儿却看不起她忍受一切的懦弱。好在,她还有工作。迪莉娅不得不打多份工,从家庭护士到缝纫工,从洗衣工到商店组装雨伞,她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在1946年的意大利,女性的地位仍然低下。迪莉娅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这部电影以黑色幽默贯穿始终,画面与配乐相互反讽,让人在窒息的生活中找到一丝笑意。其中,迪莉娅的孩子们同住一间房,两个儿子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而女儿即将出嫁,儿子却立刻表示要继承女儿的床。

公公去世后,丈夫哭得死去活来,但儿子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能否继承爷爷的房间。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故事节奏紧凑,反转不断,每个反转都出人意料,让观感更加有趣。迪莉娅的生活看似无望,但创作者却给了她多个希望,包括女儿的婚事、乐于助人的大兵、温柔的初恋情人,甚至一封神秘的甜蜜来信。

然而,这些希望最终都破灭了。女儿嫁给了一个占有欲极强的男人,迪莉娅不得不寻求大兵的帮助,炸掉女婿家的酒吧产业,以阻止婚事的继续。

在绝望中,迪莉娅终于下定决心,她换上新衣,涂上口红,骗过丈夫,狂奔出门。但她并没有去找初恋情人,而是去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原来,电影从开头就暗示了迪莉娅的出逃。她不断地问自己:“我该去哪里?”这与电影的名字相呼应——“还有明天,但明天在何处。”

然而,导演又用各种模糊的信息误导观众,仿佛迪莉娅的出逃是答应与初恋私奔。但通过女儿的婚事,迪莉娅意识到,无论是与初恋私奔还是嫁人,都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自由。

最终,迪莉娅选择参加意大利历史上第一次允许女性投票的政治选举,这是她追求自由的开始。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人物设置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那些看似是希望的方向,实际上都必将破灭。初恋的邀请、女儿的婚姻,都只是复刻了陈旧的女性叙事,只会诞生更多的“迪莉娅”。

乐于助人的美国大兵,也只是战争留下的残骸,有家不能归,同样孱弱。这恰似入侵强权允诺的虚幻美好未来。

所谓的选择,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那封神秘来信,即是参与选举的邀请。“还有明天”,在片中也在暗示投票日期。

参与历史书写,争取权益,再造新叙事,才是创作者有意指出的自由所向。就像投票现场,女性擦掉口红,不再是抹去自身颜色成为他人的私有物,而是做出自主选择,开口说话。

这只是一个开始。就像如今禁止对女性职场歧视的规定,仍然无法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现状。但有了新的书写,也自会带来更多后来者。

勇气可以传递,正如迪莉娅的选票是由一向质疑母亲的女儿送来。而这种书写,也恰如女性创作者的创作。

比如导演宝拉亲手毁掉了以往作为演员被书写的“人妻”形象。不再是锦衣华服,美艳皮囊,而是破布衣衫,疲惫迷茫。这是被凝视想象之外,拥有体认的女性才能完成的身体书写。

将家暴场面歌舞剧化,也是女性创作者特有的温柔化处理。保留讽刺性的同时,也降低观看者的共情伤害,而不是将暴力场面当成消费女性创伤的奇观手段。

这显然是一种对女性伤痛表现手法新的正向示范。将悲剧喜剧化,是一种对既定命运事实的抵抗。

命运如洪流,泥沙俱下,不可抵挡。但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画风由你决定。只是在那之前,请不要停止诉说。

全文完。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不妨点个“赞”和“推荐”吧。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白素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