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兆基:香港地产巨擘的一生:从“香港楼王”到“亚洲股神”
2011年,李兆基在一次接受凤凰卫视独家专访时,一边悠然地玩着“大富翁”游戏,一边对主持人坦言,若有机会,他愿意用自己高达九成九的身家,即一千亿元,来换回三十年的青春岁月。彼时的他,曾于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荣登《福布斯》富豪榜,成为华人首富、亚洲首富。
图片来源:恒基地产集团官网
2025年3月17日,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发布讣告,宣布集团创办人李兆基在当天黄昏时分,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97岁。李兆基曾担任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美丽华酒店企业有限公司主席,以及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等职务。他与李嘉诚的长实集团、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并称为“香港四大家族”。
白手起家的“香港楼王”
1928年,李兆基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市,自幼聪慧过人。小学毕业后,便加入父亲开设的银庄,开始了他的商旅生涯。少年时来港,白手起家,创立了恒基兆业地产集团,因其在家中排行第四,后来被称为“四叔”。
据恒基兆业官网介绍,李兆基于1948年独自从广州来到香港谋生。1958年,他开始涉足地产市场,与好友郭得胜、冯景禧等8位股东创立了“永业有限公司”,购入沙田酒店经营,并在港九两地兴建各类楼宇,率先推行“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深受香港市民的欢迎。
李兆基曾在2018年以2150亿元财富成为香港首富(资料图)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网站在2004年刊登了一篇介绍李兆基的专文,文中写道:“他们看准工商业急剧发展的形势以及新一代青年组建家庭的需要,紧紧抓住别的地产商不屑经营的中小型住宅楼宇,认认真真地干起来。睿智的目光使新鸿基事业如日中天。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三人被誉为香港地产‘三剑侠’。”
1972年,“三剑侠”分道扬镳。1976年,李兆基自立门户,成立其个人企业恒基兆业地产,1992年进军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1996年,他看中高速发展的内地市场潜力,成立恒基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加强与内地合作,签订合同投资发展的内地地盘达20多个。李兆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有大规模的地产投资。
1995年到1997年,连续三年,李兆基超越李嘉诚,成为《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亚洲首富,与李嘉诚、郑裕彤、郭得胜一并被称为香港地产界“四大天王”。
拒称“亚洲股神”
官方讣告中,李兆基被形容为“德望昭著,长袖善舞”。从履历来看,他曾任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及美丽华酒店企业有限公司主席,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东亚银行、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及仁安医院董事,特区首届筹委会暨推选委员会委员及顺德联谊总会首席荣誉会长,也曾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复旦大学名誉校董,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澳门东亚大学等荣誉工商管理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华顿学院荣誉院士及法国政府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除房地产外,李兆基还涉足酒店、旅游、公用事业及医疗等业务,例如香港中华煤气、美丽华酒店、香港小轮和仁安医院。2004年,李兆基成立私人投资公司。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债券风潮和2006年“抽新股”浪潮中,李兆基顺势而上,买入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电力、中石油、中海集运、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远控股、神华能源、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众多国企股,资产暴涨。李兆基因此又获得了“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称号。
李兆基曾在凤凰卫视的专访中提到,这是一套“由一元变八元”的投资策略。他曾说:“我有一个理想叫‘穿云箭,过三关’。第一关是以一博二,第二关是二博四,第三关是四博八。”所谓过三关,李兆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积极部署。
然而,在随后的2008年金融风暴中,李兆基的股票投资遭受重创,他开始拒绝“亚洲股神”的称谓。在接受采访时,他一度以粤谚“水瓜打狗,唔见一截”来形容损失状况。
李兆基的一生,既是一部商业传奇,也是一部人生哲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洞察力。如今,李兆基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延伸阅读:李兆基传奇一生:带1000块钱闯香港 为次子取名李家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