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改写:社保体系亟需拥抱机器人技术,而非机器人本身需要社保保障

admin162025-03-18 20:19:25

标题: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税收挑战:机器人是否应该缴税?


题图:由豆包生成,关键词:机器人,工厂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AI专家们普遍认为,AI在取代许多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将催生新的就业机会。然而,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AI创造的工作岗位不足以填补其取代的岗位,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近期,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关于机器人员工是否应按月缴纳社保的问题,正成为热议话题。

撰文:任大刚

郑功成会长与社保问题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他在讨论中提出,关于机器人员工缴纳社保的问题,目前仍在探讨之中。这一言论引发了坊间的广泛讨论,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对AI时代的社保制度的“舆论测试”?

全球机器人密度排名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年,韩国以每万名员工1012台机器人的密度位居全球第一,新加坡以每万名员工770台机器人紧随其后,而中国则以每万名员工470台机器人的密度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直至2019年才跻身前十,但在短短五年内,机器人密度翻倍,总保有量近180万台,位居全球第一。

机器人替代“肉身工人”与社保收入

尽管无人确切知晓近200万台机器人替代了多少传统工人,但可以预见的是,社保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让机器人缴纳社保的提议,似乎带有“弥补损失”的意味。然而,机器人是否应该缴纳社保,这一问题至今未解。

AI的“左”与“右”:腾讯元宝与DeepSeek的观点

为了探讨这一议题,我们将“机器人是否应该纳税?”这一问题交给了腾讯元宝和DeepSeek。两者的回答虽然立论基本一致,但在倾向性上存在细微差别。

腾讯元宝认为,机器人纳税的争议本质上是技术红利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博弈。短期来看,直接征税面临法律和技术障碍;中长期则需要通过税制创新(如“自动化附加税”)来平衡效率和公平。

DeepSeek则认为,直接要求机器人纳税目前缺乏法律和技术基础,但通过间接税形式(如企业自动化税)平衡效率与公平是可行方向。政策设计应保持灵活性与国际合作,避免单一经济体过度承压。

税收历史:从农业到第三产业

回顾税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税收的主要来源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演变。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农业开始获得财政补贴,而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的税收占比大幅攀升,成为税收增长的主引擎。

未来:AI时代的新税收挑战

在AI时代,第三产业可能会失去其“纳税大户”的地位。AI的发展不仅可能使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流失,还可能对第三产业造成冲击。未来,社会财富的富集可能从第三产业转向“第四产业”——以精神生产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形态。

结语

面对AI时代的新税收挑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对新兴产业征税,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郑功成提出让机器人缴纳社保/纳税的提议,或许正是这一思考的开始。在这个变化的时代,税收制度的调整与重构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