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底捞公关危机复盘:情绪公关的成败之道
引言:
“入口容易入胃难,入心更是难上难。”人心如海,既可蕴藏无私的善意,亦能深藏自私的恶意。生意如同烹饪,既可烹饪出美味的佳肴,也可能煮毁多年的商业机遇。海底捞事件,无疑是对这一道理的生动诠释。
事件回顾:
海底捞事件的发生,无疑是餐饮行业的一次重大危机。对于品牌而言,这是一次信任的崩塌;对于消费者,这是一次信任的考验;对于整个行业,这是一次理念的洗礼。今天,我们将深入分析这场危机公关,探讨为何其显得如此笨拙,消费者真正的愤怒又源于何处。
危机应对分析: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海底捞在事件中的应对动作:
- 2025年2月24日:事件发生。
- 2月28日,事件视频发布上网。
- 3月6日晚,确定事发门店,品牌方回应已报警。
- 3月8日,官方发声:呼吁停止传播视频,保护涉事未成年人。
- 3月12日,正式发布整改方案和赔偿措施。
- 3月13日,爆出黄牛从赔偿款中抽成事件。
然而,这些应对措施不仅严重滞后,而且方向似乎完全错误,不断点燃受众的情绪。处理负面事件、安抚公众情绪、修正经营路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情绪公关。
情绪公关:先治“心”再治“事”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创立,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在经营领域,情绪公关就是在处理危机时,先治“心”再治“事”,哄好情绪比讲道理更重要!
情绪公关的三大要点:愤怒情绪、恐惧情绪、失望情绪。对事件本身的愤怒、对公共安全的恐惧、对品牌管理的失望。此时,品牌理应:决定追责办法——平息愤怒、公布应对方案——消除恐惧、提出整改策略——重塑希望。
海底捞公关的失误:
海底捞在事件初期的公关行为,以“保护未成年人”为由呼吁公众停止传播视频,这是严重的逻辑错误。这一行为忽视了消费者作为实际受害者的核心诉求,反而将施害者的利益置于受害者之上,让消费者对整个经营体理念产生愤怒。
形象修复理论:
个人或组织的声誉是其最重要的资产,危机发生后企业需通过策略性沟通修复公众信任。海底捞在这五条路径上分别犯了哪些错误?从而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呢?
结语:
信用经济时代,信任是现代社会的新型货币。海底捞事件反映出餐饮业在食品安全和顾客行为监管上的脆弱性。企业需将“信用管理”视为一场持久战,公众则需在“容忍”与“理性”之间确认信用的“支付额度”,才能让信任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硬通货!
作者:Yuri
撰文:鱼龙曼衍
设计:JiaNing
图源:新浪微博、IC Photo、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