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与波音的太空项目闹剧落幕,然而另一重大隐患已悄然浮现

admin172025-03-19 16:55:38

标题:波音与NASA的太空闹剧落幕:SpaceX的崛起与NASA的转型之路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随着SpaceX的“龙”飞船于当地时间3月18日在佛罗里达海岸附近降落,一场波音和NASA联手主演的太空级闹剧终于画上了句号。经过9个月的超长“加班”,去年6月因波音公司“星际客机”技术故障而滞留在国际空间站的两名NASA宇航员,终于得以返回地球。

“猎鹰”火箭顶着载人“龙”飞船上天。图片来源:SpaceX

当初,波音的“星际客机”因推进系统故障而无法按计划返回地球时,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提出派遣载人“龙”飞船执行紧急回收任务。这一合理建议却遭到了NASA和拜登政府的拒绝,导致一个本可迅速解决的技术问题演变成了一场持续近一年的航天僵局。

据传,这两名航天员并不愿意乘坐“龙”飞船回家,无论这是否出于真心。实际上,他们回家的方式并非由他们自己决定,最终的决定权在NASA——或者说在白宫的新主人手中。

“龙”飞船相当靠谱,成熟度较好。图片来源:SpaceX

NASA的乙方之路

此次SpaceX执行的Crew-10任务具有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这不仅是一次飞船替补任务,更是NASA过去二十年“商业航天战略”的一个转折点。从星链在太空的扩张,到国际空间站的日常运输,再到美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核心体系,NASA正在逐步失去对太空的主导权,而SpaceX正在取而代之。

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0年代的NASA“商业载人航天计划”(CCP)。当时,NASA希望扶持多家私人航天公司,以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并引入市场竞争。然而,SpaceX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火箭与飞船研发,迅速击败所有竞争者,成为唯一真正成功执行任务的公司。

SpaceX的“龙”飞船成熟度远高于波音的“星际客机”。

2020年,“龙”飞船成为自航天飞机退役以来,美国第一艘成功执行载人任务的飞船。2023年,SpaceX更是击败了波音,几乎垄断了NASA的载人航天运输任务。而2025年的Crew-10任务,更是清晰地表明了NASA从“太空探索的主导者”,沦为了“SpaceX的客户”——NASA不得不向SpaceX低下高傲的头颅,如果要把航天员送上太空或接回地球,美国已经没有第二个选择了。

具体到运送航天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问题,SpaceX的“龙”飞船成熟度远远高于波音的“星际客机”。如果不是NASA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强行投入巨资支持波音“星际客机”,明知其发射前多次出现故障,还让其带病上天,就不会有航天员上去下不来的尴尬局面。

波音的“星际客机”花费巨大,进度缓慢。

SpaceX的崛起之路

NASA应该庆幸当年推行了“商业载人航天计划”,当时没有人预料到波音和诺格会如此糟糕,也没有人预料到SpaceX在卫星、火箭和载人航天业务上的全面领先。SpaceX就像一位屠龙少年,击败了底蕴深厚、漫天要价的老牌航天巨头。NASA当年扶持的是SpaceX等航天新势力,时来运转,NASA发现波音等航天旧势力已经掉队,已是扶不上墙的阿斗。

自NASA与SpaceX签署总额26亿美元的载人航天合作合同以来,SpaceX共执行了10次载人航天任务(包括最新的Crew-10任务),总计将34名宇航员送入轨道,每次任务平均成本约为5500万美元。

相比之下,波音公司同期与NASA签署的42亿美元合同仅执行了两次无人试验任务,一次部分成功,一次彻底失败,其载人任务(CFT)则一再推迟,至今延误已超过5年,累计成本超支接近20亿美元。

SpaceX与波音的成本对比

根据美国国会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NASA在商业载人航天计划(CCP)上总投入超过84亿美元,其中SpaceX占约30%,但SpaceX完成的载人任务次数占全部载人航天任务的100%,而波音至今未执行任何载人飞行任务。

波音的民用客机出现问题时,连续坠毁造成惨重伤亡,FAA也无力平息,只能对波音施以重罚。波音的“星际客机”闹出丑闻,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NASA相比之下显得更为宽容,甚至没有对波音进行严厉的惩罚。

Crew-10任务谁来买单?

Crew-10任务由谁来买单?社交媒体上发起过投票,选项包括波音、NASA和SpaceX,绝大多数网民选择的是波音。但在现实中,波音并不一定会真正承担这笔费用,NASA手握大量预算可以填补这一空缺,反正花的是美国纳税人的钱。

NASA新任局长贾里德·艾萨克曼

SpaceX的未来与监管的隐忧

如今,“懂王”贾里德·艾萨克曼担任NASA局长,再加上SpaceX如日中天的地位,人们开始担心,昔日的屠龙少年,会不会变成垄断巨龙?一个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那就是波音。

二战后的航空黄金年代,群雄并起,在民用和军用航空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麦道等公司都有经典机型流传于世。后来波音一统民机天下,在事实上形成了垄断地位,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监管方跟不上企业的步伐。历史一再证明,当企业在关键领域掌握绝对话语权时,监管的权威往往受到严重挑战。

2018年至2019年期间,波音737 MAX客机连续发生两起灾难性坠毁事故,造成346人死亡。这两场空难的根本原因并非简单的机械故障,而是隐藏于背后的监管机制失灵。

当时的FAA长期对波音公司实行过度依赖,将飞机关键的安全审查工作交由波音自行完成,形成了明显的监管漏洞。波音几乎可以“自我认证”,自己审核自己建造的飞机。这种监管的名存实亡,使得致命的MCAS缺陷(机动特性增强系统)未能及时被发现和修复,最终酿成悲剧。

MCAS系统可能存在严重设计缺陷

如今,SpaceX在载人航天领域的迅速壮大,已初现类似的隐忧。尽管目前SpaceX表现出色,但一旦形成垄断,类似的监管漏洞必将再次出现。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SpaceX承担了NASA载人航天超过90%的发射任务,且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种高度集中化的局面已初见端倪。若监管机构未能跟上SpaceX快速迭代的技术发展速度,或迫于经济和技术的压力,逐渐放松监管力度,一旦SpaceX发生类似波音737 MAX式的技术失误,其后果可能比飞机事故更加灾难性。

若SpaceX最终在美国载人航天领域形成实质性的垄断地位,将带来至少三个层面的具体风险:

  1. 监管风险: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可能导致监管机构(如FAA或NASA)逐渐失去独立的审查和认证能力,被迫将大量技术认证环节外包给企业自身,这势必降低航天领域的安全标准并增加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

  2. 技术创新风险:常规而言,当市场被单一企业占据时,技术进步往往放缓,因为缺乏竞争压力的企业倾向于降低对创新的投入。但SpaceX是一个反例,它的问题不是跑得太慢,而是跑得太快——星舰第七飞和第八飞仅仅间隔了49天,疯狂的速度并没有解决系统性缺陷。

  3. 产业链风险:SpaceX一旦垄断市场,相关的供应链企业可能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缺乏议价能力和生存空间,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活力将大幅下降,整体产业生态的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削弱。

目前美国FAA已经显现出对SpaceX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在星舰项目的审批过程中,FAA对SpaceX的监管日益放松,对环境审查和安全规范的要求不断降低,以适应SpaceX激进的开发进度和发射计划。这种趋势,如果在载人航天领域也复制上演,可能最终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能否避免“波音模式”的监管悲剧在载人航天领域重演,值得观察。NASA和FAA能否立即明确自身的监管角色,坚决避免将审查职能外包给被监管的企业,确保监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强化政府与行业监管,避免重蹈波音737 MAX悲剧的覆辙,对于讲究政治正确的美国绝不简单。

SLS超重型火箭是美国载人登月的希望所在

沉默的声音

美国载人航天会越来越依赖SpaceX,远远超出载人天地往返,载人登月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很可能会有更大变数:传统的SLS火箭和“猎户座”飞船成本极高、进度缓慢,可能逐步被SpaceX更加灵活的星舰所取代。

据NASA于2024年年底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SLS每次发射的成本高达22亿美元,而SpaceX宣称,星舰单次发射成本可能降至5000万美元以下,仅为SLS的约1/40,这种经济性和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使得面临强大财政与战略压力的NASA和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战略重心的转移。

外界普遍认为,这可能导致NASA逐渐放弃原本的SLS与“猎户座”的组合,转而全面采用SpaceX的星舰执行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这种战略变化不仅是技术路线的调整,更标志着美国政府与私营企业关系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星舰第八飞失败,在空中炸成流星雨

星舰第八飞失败,在空中炸成流星雨,不少航班不得不改道飞行,避开碎片。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各方,包括监管方和媒体,反常地安静。没有声音,或许也是一种声音,沉默不见得是一个好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