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在传教士时代落幕之际,一股新的浪潮正在席卷中西市场。去年11月20日,欧洲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携手华虹半导体,共同宣布了一项战略计划:在2025年底前,共同实现40纳米节点的MCU芯片制造。ST首席执行官让-马克·切里(Jean-Marc Chery)的这一举措,无疑为半导体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反向传教士”时代:中国技术输出
此举标志着中国半导体行业迈入了“反向传教士”时代。ST为何选择与华虹合作,仅仅是为了开拓市场吗?或许,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以技术之炬,照亮市场之路
让-马克·切里曾表示:“如果我们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其他从事工业或汽车领域事业的公司,那么中国企业将主宰他们的市场。而且,他们的国内市场如此巨大,这将为他们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让他们在其他国家展开竞争。”
这一言论,揭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长期历史。在过去几十年里,市场如同一片沃土,滋养着外资企业,却让核心技术难以扎根。然而,这次,情况有所不同。
华虹的eFlash工艺:引领行业新篇章
ST与华虹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开拓市场,更是为了技术革新。华虹在嵌入式闪存(eFlash)工艺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其工艺平台覆盖从40nm到55nm的成熟制程,尤其在55nm eFlash工艺上实现了高性能与高可靠性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华虹在同一平台上集成多电压域设计,在高压与低功耗兼容以及快速唤醒技术方面也做到了独树一帜。
缺芯时代的回响:利润的吐尽与新生
在缺芯潮期间,MCU市场曾一度火热。然而,随着需求的锐减和库存高企,企业只能通过降价清仓来缓解压力。这一现象,在国际大厂如ST、NXP、德州仪器、瑞萨电子等财报中可见一斑。
然而,在这场危机中,国产MCU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兆易创新、国民技术、芯海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正在以性价比优势、软性服务、本土化支持等方式,加速替代进口芯片。
“在中国,为中国”:ST的本土化战略
ST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智能电源、智能工业、自动化、电源与能源、电机控制等领域,ST都在全面拥抱中国市场。特别是在汽车和工业半导体领域,ST已经深刻认识到,未来的增长点主要在中国。
国产MCU:从替代到引领
国产MCU的崛起,不仅仅是在中低端市场,更是在高端领域。随着车规级、工业级MCU需求的爆发,以及RISC-V生态的成熟,国产MCU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未来展望:自主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国产MCU的崛起,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自主可控、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战役。未来,需要以政策引导、市场需求、资本助力为依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核心IP研发与工艺适配能力,构建自主可控的MCU生态体系。只有坚持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并举,我们才能在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同时,实现从“替代”到“引领”的跨越,为中国智造注入硬核“中国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