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千禾味业“零添加”争议:健康潮流还是营销陷阱?
在消费者对“零添加”这一概念充满好奇与疑惑之际,一场关于其真实性的大讨论正在展开。
文 | Eva
近日,调味品行业的巨头——千禾味业,因旗下“千禾0”酱油被检出含有致癌物质“镉”,遭遇了品牌信任危机。
正当315消费者权益日引发的维权热潮尚未平息,千禾味业便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其“千禾0”酱油被曝光含有致癌物“镉”,同时,其商标名称也被指涉嫌文字游戏,这让公司的股价连续四天暴跌,同时也使得公司频繁登上热搜。
千禾味业“千禾0”商标引发争议,涉嫌误导消费者
千禾味业股价连续四日暴跌
此次酱油事件源于《消费者报道》近期对零添加酱油的一次评测。杂志送检了13款声称零添加的酱油,结果显示,其中12款含有镉,7款含有总砷。镉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非必需元素,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风险;砷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常用于农药生产。
由于千禾味业的产品上突出使用大写的“千禾0”标志,且“0”字特别突出,引发了网友的质疑:“这‘0’是企业的良心承诺还是仅仅是障眼法?”“这样玩文字游戏和概念游戏是否合理?”
对于“千禾0”是否代表真正的“零添加”,千禾味业客服人员的回应一直含糊其辞,只是建议消费者查看配料表。他们表示:“是否零添加,请参考配料表。您可以放心,我们带有千禾0标志的系列产品仅使用常见的食品原料生产,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千禾0商标涉嫌误导消费者,零添加问题引发热议
3月21日凌晨,千禾味业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关于媒体报道中酱油产品检出“镉”以及“千禾0”与零添加相关情况的声明。声明中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镉”存在于水、土壤及各类农产品中,酱油中检出的微量“镉”来自原料。并且,这个微量的“镉”是安全的。
经自查,0系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并未违反零添加生产要求,除必要的食品原料外,未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实际上是在强调自家的生产过程是安全的,问题可能出在原料上,而原料总体上是安全的。)
公司其他产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0”是公司的注册商标,按照《商标法》规定使用。
“0”是公司零添加产品的重要标识,0系列产品确实为零添加产品,有严格的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食品添加剂。
该系列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为。该商标的初衷是为了区分零添加产品,便于消费者选择,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欢迎消费者监督。
千禾味业关于事件的官方声明
然而,这份声明并没有平息消费者的怒火。
网友评论
2022年,一句“科技与狠活”几乎成为了全民的口头禅,“绝命毒师”辛吉飞也因此迅速走红。不含牛奶的香精奶茶、碎肉科技牛排……只要辛吉飞视频中出现的食物,都能轻松登上热搜。
真正将全民恐慌推至顶峰的,还是我们日常食用的酱油。
当年9月,辛吉飞发布了一个视频,展示了如何用食用盐、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高浓酸酱油香精、焦糖色素等原料调制成“没有豆子和黄豆的酱油”。
然后,他对比了一瓶购买的酱油和他自制的“酱油”,声称自制的味道更浓郁。
尽管辛吉飞没有明确指出购买酱油的品牌,但在评论区以及其他自媒体的二次传播中,这瓶酱油被普遍猜测是“海天”品牌。
随后,有海外生活的网友指出,日本的海天酱油和国内的酱油配料表不同,海外酱油的配料表更简单,而国内的酱油则含有更多的不明添加剂。
因此,海天开始陷入“双标门”的争议,尽管公司连续发布辟谣声明,但因其态度傲慢,反而激化了网友的愤怒。
海天深陷困境,而千禾味业则趁此机会逐渐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其“零添加防腐剂”的形象深入人心。2022年10月,千禾味业最为火爆的时候,甚至有消费者表示,在淘宝上购买的千禾酱油是预售,发货时间无法保证。
有律师指出,根据《商标法》第十条,禁止使用“欺骗性”标志。如果“0”在注册时未明确承诺“零添加”,仅作为图形标识注册,则法律风险较低。但如果司法或行政部门认定“0”具有暗示“无添加”的功能,则可能构成违法。具体来说,需要核查商标注册申请书、初审公告及实际使用场景中“0”的宣传意图。例如,如果在官网、广告中将“千禾0”与“零添加”捆绑宣传,则可能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欺骗性”。
在《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明确禁止食品标签存在“虚假内容”的情况下,“零添加”需严格对应《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如果产品含有防腐剂(如苯甲酸钠)或甜味剂,则不得标注“零添加”。镉、砷的限量依据《GB 2762-2021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如果检测值均在限值内(如镉≤0.1mg/kg、总砷≤0.5mg/kg),则不构成违法;如果个别产品超标,则可能面临罚款、停产整顿等处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千禾产品虽然未直接标注“零添加”,但通过“千禾0”强化“0”概念,或伴随“零添加”宣传使用,则可能被认定为“搭便车”式营销,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诱导消费者作出虚假意思表示”,面临民事诉讼索赔。
“零添加”究竟是一种健康的新趋势还是一种营销陷阱,现在正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有食品产业分析师表示,企业在没有国家标准背书的情况下,所谓的“零添加”概念,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在加强对“零添加”“无添加”等标签的管理。2020年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提出了新的规范,禁止使用“零添加”“特供”“特制”“特需”等词语出现在食品标识上。
综合自界面新闻、大河网、潇湘晨报等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