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为个人信息安全筑牢防线
2023年3月21日,国家网信办与公安部联合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旨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推动人脸识别技术的健康发展。
《办法》详解: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及责任明确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办法》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以及伦理责任、制度责任、技术责任等进行了详细阐释。这一法规的出台,与近期公布的众多法律法规及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规范应用,明确边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数字经济交叉科学中心研究员陈兵教授指出,尽管《办法》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进行了限制,但明确了使用边界,有利于行业在规范框架内稳健发展。
核心要点解读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新规发布:不得在宾馆客房等空间安装识别设备 《办法》明确指出,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卫生间等私密空间不得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与人脸信息安全紧密相关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强调,为了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国家网信办与公安部联合出台了《办法》。
-
严格保护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办法》要求,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时,必须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并实施严格保护措施。
-
未成年人信息保护 《办法》规定,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人脸信息时,需取得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并制定专门的处理规则。
-
多部门协同,信息共享 《办法》规定,网信部门将与其他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协同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通报工作机制。
结语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也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