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探索人类与机器的边界
在基辛格生命的最后篇章,他携手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和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蒙迪,共同创作了这部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的巨著。书中,三位作者以非凡的视野和深度,剖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突破,直面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提出的紧迫问题:人类与机器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定位自身的价值?阅读这本书,或许能为你带来新的启示。
定义人类: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寻找自我
随着机器日益展现出人类的特质,甚至有些人类通过自我强化而拥有机器的特性,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定义将随之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合二为一。因此,在跟随人工智能的脚步时,我们需要清晰地界定人类与机器的区别。那么,我们该如何整理和提炼人类经验,使人工智能能够理解“人类”的内涵呢?
为了避免人类被贬低为“次等机器”或被机器取代,一些人试图通过接近人性与神性来证明我们的独特性。另一些人则寻求更具策略性的结论:哪些决策可以交由机器处理,哪些则不能。我们建议明确一种或一组属性,让大多数人类都能被其涵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定位。这类属性将为“什么是可取”设定底线,而非“什么是可能的”上限。
尊严:人类价值的基石
从“尊严”的定义开始,我们鼓励大家进行界定。缺乏共同的尊严定义,当人工智能被用于侵犯或损害尊严时,我们将难以达成共识,应对措施也会受限。没有对尊严的定义,我们无法判断人工智能在具备足够能力的情况下,是否以及何时能够成为一个有尊严的存在,或者能够完全站在人类立场上行事,或者能够完全与人类一致。
康德提出的尊严概念,强调人类主体作为道德推理的自主行为者的固有价值,不应被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人工智能能否满足这些要求?尊严的定义将帮助人类回答这些问题,并鼓励与人工智能实现包容性共存,同时避免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的武断尝试。
人类价值的内在属性
为了确保对自身的理解,并在机器学习过程中将适当的人类概念传递给机器,我们需要重新致力于此类界定工作,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术范畴。发挥能动性、好奇心和自由,重新激发和锻炼我们对他人、自然世界、宇宙、神性的好奇心,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持续参与对人类界限的重新定义。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尊严
明确界定具体的人类属性,特别是那些像尊严一样被广泛纳入国际政治文书和全球信仰的属性,可以在迷失时期指导人类的前行。以下定义可作为参考:尊严是一些生灵与生俱来的品质,这些生灵脆弱、必有一死,因此充满了不安全感和恐惧。尽管有自然的倾向,但他们能够并且确实行使了自己的自由,不去追随自己的恶念,而是选择自己的善念。
尊严的挑战与未来
尊严的定义并非完美,但它有效地支撑着我们的脆弱和失败的可能性,赋予我们活力、自由和彰显我们信念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具体考虑其他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添加到人性的概念中。然而,我们现在就需要努力定义和维持人性的核心要素,并将其作为人工智能理解整个人性的基准。
结语
人工智能本身是否能拥有尊严?很可能不能,因为它们不具备人类的出生、死亡、不安全感和恐惧,也没有自然倾向或个性。但人工智能可能会以其他方式呈现,如具有个性、表达情感、会讲笑话,还能讲述个人历史。在这个框架下,它们应该像文学人物一样被哲学性地对待。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人类尊严的同时,与人工智能共同进步。通过不断探索和定义,我们可以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存铺平道路,并确保我们作为物种的未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CSDN」(ID:csdnnews)」,投稿:中信出版集团。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爱心”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