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改写:中经视角:如何助力“腾飞”的万亿级市场激发消费潜力?

admin172025-03-22 16:35:11

标题: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赋能消费新场景


资料图 资料图 (中国经济网 马常艳/摄)

低空经济的无限可能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安全与健康发展。近期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强调,要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的发展。

低空消费渐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低空经济的成果正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湖北武汉,短途出行可以选择乘坐“空中巴士”;在广东深圳,外卖可能会由无人机进行投递;而在福建泉州,脐橙则搭乘无人机从果园“飞”出。这些变化得益于政策、产业和创新的良性互动,低空消费呈现出勃勃生机。最新的数据显示,民用无人机产品在制造业的“成绩单”上表现出色,同比增长达到了91.5%。

低空消费潜力巨大,产业链效应显著

低空消费不仅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还具备显著的产业链乘数效应。以消费级无人机为例,其普及将带动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的发展。预计今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从低空经济到低空消费,不仅是政策层面的深化,更是从顶层规划到场景落地、从产业培育到消费拉动的积极信号。

监管体系完善,产业发展加速

尽管低空消费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整体来看,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为了使这个万亿级市场稳健发展,更好地赋能消费,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至关重要。2024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成立,负责制定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政策建议,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低空消费的监管涵盖了数据安全、飞行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随着全域协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低空经济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将逐渐明确,更多制度性突破有望加速消费场景的落地。

文旅融合,低空消费新亮点

加快产业化发展,要把握关键发力点。文旅融合成为今年消费市场的热点。武汉近日公布了24条低空试点航线,其中包括都市空中观光线,如南岸嘴至建港的长江北岸观光线和青山江滩—中山路长江南岸观光航线,让游客能360度全方位观赏两江四岸的美景。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为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对于企业而言,抓住政策机遇,推出更多优质产品,就有可能乘风而起。

有序发展,筑牢安全底座

当然,有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无人机“黑飞”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生产和生活秩序,甚至威胁到航班的正常起降。无论是加强管控力度,还是消费者遵守规定、合法使用无人机,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筑牢安全底座,推动低空消费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低空消费前景广阔

蓝天白云下,低空消费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在监管与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低空消费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投稿说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现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cn(#改为@)。详情请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