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频繁换帅:苏姿丰接班是否能扭转局势?
英特尔频繁换帅:新任CEO苏姿丰能否重振雄风?
数界探索
英特尔再次更换了CEO,这一变动虽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在过去的六年里,这已是该公司第三次更换CEO,然而状况似乎每况愈下,危机愈发严重。那么,究竟该用什么来拯救这家硅谷标志性的芯片巨头呢?或许他们需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苏姿丰。
给老将一个体面的机会
美国西部时间周日,英特尔董事会突然宣布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将立即退休。这位现年63岁的领导者决定辞去CEO职务,并退出英特尔董事会,且其离职决定即刻生效。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动让业界感到震惊。基辛格自2021年初接任以来,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重振英特尔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然而,尽管他为公司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显然这些努力并未达到董事会预期的结果。此次突然的离职表明,董事会对公司的未来方向有着不同的规划与期望。对于基辛格个人而言,这次突然的离职也让人不禁猜测背后是否有更多未公开的原因。无论如何,这一变动无疑将对英特尔未来的战略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关注。
英特尔宣布,CFO辛斯纳(David Zinsner)与产品负责人霍尔豪斯(Johnston Holthaus)将共同担任临时CEO,直至找到新的CEO人选。同时,霍尔豪斯还将担任新设立的产品CEO一职。在前任CEO基辛格离职后,英特尔股价于周一上涨了6%。 这一人事调整显示出英特尔管理层正试图通过内部提拔来稳定公司现状。辛斯纳和霍尔豪斯两位高层的合作,可能意在短期内迅速应对公司的战略和运营挑战。特别是股价的显著上升,反映出市场对这一决策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有助于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提升投资者信心。然而,长期来看,英特尔仍需在技术转型和市场竞争中寻找到更有效的策略,以确保其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
英特尔董事会公告中提到基辛格是“退休”(Retirement),这显然是一个比较委婉且体面的说法。基辛格现年63岁,尽管在某些领域这可以算作是老年人,但在半导体行业,许多CEO都已年过半百。事实上,像英伟达的黄仁勋、台积电的魏哲家以及博通的陈福阳等,他们的年龄更大,却依然处于事业的巅峰期。
而且,若一位CEO选择正常退休,董事会通常会提前选定继任者,并设定一定的过渡期,以确保企业平稳过渡,避免出现如英特尔那样立即解雇CEO,由其他高管暂代,从而引发寻找新CEO过程中的动荡局面。
还有,上周,基辛格还访问了位于田纳西州孟菲斯的马斯克特斯拉和xAI的数据中心,积极推广英特尔的CPU,以期在AI数据中心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丝毫没有表现出即将退休的样子。尽管英伟达的GPU是AI数据中心的关键设备,但数据中心仍然离不开CPU的支持。因此,英特尔需要与AMD展开竞争,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情况很明显,基辛格是被英特尔董事会炒了鱿鱼。虽然上任还没到四年时间,甚至还没到他设定的业绩扭转时间点,但英特尔董事会已经失去了耐心,对他治理下的英特尔业绩表现和未来的扭转前景彻底失去了信心。
上个月就有传闻称,英特尔董事会已委托摩根士丹利作为战略顾问,探讨制定防御策略,以应对潜在的激进投资者对公司施加的压力。四年前,英特尔也曾求助于摩根士丹利,但最终还是在机构投资者的要求下,让时任CEO司睿博(Bob Swan)离职,并从VMware请回了基辛格来执掌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英特尔董事会给了基辛格一个体面的机会:要么自己选择离职,要么被正式解雇。最终基辛格选择了体面离开,而英特尔董事会也给了这位在公司效力超过40年的元老级人物一个“荣休”的告别。
当然,尽管英特尔今年的业绩表现不佳,但董事会依然慷慨地给予了基辛格相应的补偿。他将带着总计1200万美元的解约金离开公司,其中包括18个月的基础薪资190万美元,1.5倍的绩效奖金共计510万美元,以及11个月的年度奖金。
跌落谷底彻底失去耐心
2021年,士气低落的英特尔近期宣布请回了曾在公司服务长达三十年的基辛格,期望他能够重振英特尔的技术氛围,并将其带回技术自信的巅峰状态。基辛格曾担任英特尔的首席技术官,并主导设计了传奇处理器80486,他在业界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英特尔近年来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尤其是在制程工艺和技术研发方面。此次请回基辛格,不仅是因为他深厚的技术背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更是希望借助他的影响力和领导力,重塑英特尔的工程师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能力。基辛格对英特尔的技术根基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无疑为公司的未来战略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方向。然而,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将是基辛格及其团队面临的重大挑战。 英特尔能否在基辛格的带领下,重拾往日辉煌,还需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基辛格的回归无疑为英特尔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望推动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上实现质的飞跃。
当初为了将基辛格从VMware挖回英特尔,英特尔董事会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据英特尔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显示,基辛格在2021年的总薪酬为1.786亿美元,其中约79%为股票奖励;2022年和2023年的薪酬分别为1161万美元和1686万美元。尽管英特尔在2023财年的收入下降了14%,利润减少了79%,基辛格仍然获得了45%的加薪。
基辛格重新回归后,为英特尔制定了IDM 2.0转型战略。他满怀雄心地计划在未来十年总共投资千亿美元,在美国、德国和爱尔兰等地建设8座芯片工厂,采用行业最先进的制程工艺,以重振英特尔在芯片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并力争在2030年成为全球仅次于台积电的第二大芯片代工厂商。
然而,在基辛格主导英特尔积极转型为代工厂的三年期间,英特尔的核心业务依然持续下滑,甚至愈发严重。2023年的财年数据显示,英特尔的收入相比基辛格上任前的2020年减少了30%,即237亿美元,净利润更是锐减了80%。
与此同时,基辛格提出的IDM 2.0转型战略似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英特尔在过去几年里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建设新的芯片工厂,但至今仍未见到实际的营收回报。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预计也要等到2025年才能吸引到客户,而真正实现盈利则可能要等到2027年。此外,去年英特尔的芯片代工业务还出现了超过70亿美元的亏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英特尔的战略转型面临不少挑战。巨额投资带来的回报周期较长,这不仅考验着公司的资金实力,也对其市场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IDM 2.0战略旨在通过垂直整合来增强竞争力,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半导体行业中,能否成功实现转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英特尔需要进一步优化其业务模式和技术路线,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
进入2024年,英特尔的状况变得更加严峻。今年第二季度,英特尔出现了16亿美元的亏损,基辛格宣布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裁员,比例达到15%,同时计划削减100亿美元的成本。财报发布后,英特尔的股价急剧下跌了25%,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最大跌幅。
更让英特尔感到尴尬的是,本月他们被正式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中剔除,取代其位置的是当前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英伟达。这无疑反映出英特尔在行业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确实,如今的英特尔已经难以再被视为半导体行业的标杆企业。 在我看来,这一变动不仅仅是股票指数调整的结果,更是市场对英特尔近年来发展策略的一种反馈。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英特尔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应对来自竞争对手如英伟达等企业的挑战。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即使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也需要不断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年以来,英特尔股价大幅下跌53%,目前市值仅为970亿美元,只有高通和AMD的一半,甚至不及仅设计芯片的Arm公司。与此同时,英伟达的市值持续攀升至超过3.4万亿美元,持股3.5%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的个人资产也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甚至超过了英特尔的当前市值。
讽刺的是,2005年,英特尔曾提出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伟达,但英特尔董事会认为没有必要匆忙收购一家专注于GPU的小公司,因此时任CEO保罗·欧德宁决定放弃这一收购计划,转而加大在自主研发图形处理器方面的投入。当时负责这一项目的领导者正是后来成为英特尔CEO的帕特·基辛格。 这一决策反映了英特尔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信心以及对未来市场趋势的判断。在那个时期,虽然英伟达已经在GPU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英特尔显然更倾向于通过内部研发来强化自身的图形处理能力。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企业战略上的独立性,也反映了英特尔对于其在CPU领域的主导地位有着强烈的自信。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图形处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领域。这或许让英特尔意识到,未来的技术布局可能需要更加多元化,包括对GPU等其他关键硬件技术的重视与投资。
现在时过境迁,英伟达凭借着AI时代的风口成为了芯片行业的领头羊,而昔日的巨人英特尔则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甚至一度被传言成为潜在的收购目标。据权威媒体报道,高通公司已经与英特尔接触,有意收购其PC芯片设计业务,然而这一交易可能面临严峻的反垄断审查,最终高通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从当前的市场格局来看,英伟达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优势,成功地抓住了时代变革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相比之下,英特尔虽然在传统领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布局和发展速度显然落后于竞争对手。此次收购谈判的失败,不仅反映了英特尔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也体现了全球监管机构对于大型科技企业合并行为的高度警惕。未来,英特尔需要更加积极地调整战略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才能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尽管基辛格持续努力安抚投资者,英特尔的芯片代工业务最终将会取得成功,但英特尔董事会显然已经对他的业务转型计划失去了信心。为了提升股价,英特尔需要更换CEO,并采取新的扭转策略。
六年时间炒掉三任CEO
基辛格领导英特尔还不到四年时间,他交出的业绩无疑是令人失望。但他已经是英特尔在短短六年时间炒掉的第三位CEO了。而且英特尔董事会每一次都是在没有接替者的情况下,突然解除CEO职位。
在英特尔56年的公司历史上,总共只有八位CEO。然而,在过去六年里,他们更换了三位CEO。尽管每位CEO离职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英特尔正面临严重的技术和业务危机。
2018年6月,英特尔董事会突然宣布时任CEO科再奇因违反公司政策而离职。据英特尔内部调查显示,科再奇与一位公司女下属存在亲密关系,尽管这是一段双方自愿的关系,并不涉及性骚扰,但仍然违反了英特尔的“禁止高管与下属亲密接触”的道德准则。
科再奇在英特尔工作了36年,于2013年出任CEO。尽管他的前任欧德宁是因退休而非突然被解雇而离职,但外界普遍认为欧德宁未能紧跟市场趋势,导致英特尔错失了移动时代的发展机遇,在智能手机市场几乎没有取得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欧德宁曾一度拒绝为iPhone开发处理器。当时他对于苹果的智能手机能否取得广泛的市场前景持怀疑态度,同时苹果提供的报价也相对较低,未能达到英特尔预期的经济效益。多年以后,欧德宁坦承这是他的一大失误,因为这导致英特尔错失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机遇,而这一领域后来被采用Arm架构的芯片制造商主导。
科再奇接掌英特尔后,将公司的重心放在了转型上。他努力推动英特尔从一个主要依赖个人电脑业务的公司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的企业,积极布局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科再奇主导进行了超过70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和收购,包括Mobileye和Altera等知名企业的并购,旨在为英特尔构建更加稳固的未来竞争力。 从这一系列举措来看,科再奇的领导风格无疑是进取且前瞻性的。他不仅认识到传统PC市场增长放缓的事实,更敏锐地捕捉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通过一系列大手笔的投资与并购,科再奇成功地为英特尔拓宽了业务边界,并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这样的转型之路并非没有挑战,如何有效整合这些新收购的公司资源,实现协同效应,将是决定英特尔能否真正完成转型的关键所在。此外,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保持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也是科再奇及其团队需要持续面对的重要课题。
然而,这些前沿技术的战略布局似乎并未给英特尔带来明显的回报,Mobileye和Altera在加入英特尔阵营后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英特尔在最为关键的芯片制造领域出现了重大失误:未能及时采用极紫外光刻(EUV)技术,导致其芯片制程技术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台积电和三星。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英特尔虽然在早期的技术并购和布局上做出了努力,但在执行层面和技术创新速度方面,显然未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芯片制程技术上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其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这不仅是技术决策的问题,更反映出企业在战略规划和执行力上的不足。对于一家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敏锐度和灵活性,将是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英特尔在过去十年的核心业务持续下滑,根本原因在于其多次未能按计划推进制程工艺。从10纳米到7纳米,再到5纳米,英特尔在多个关键节点上均出现了延误,导致其技术发展滞后。这使得AMD和高通等竞争对手凭借更先进的制程工艺迅速占领市场,不断蚕食英特尔的市场份额。最终,英特尔不得不将其旗舰级产品委托给台积电进行代工生产。 这种现象反映出英特尔在技术创新和执行层面的不足。作为一家曾经引领行业的巨头,英特尔需要深刻反思其战略决策和技术研发路径,以重振其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这也提醒其他科技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必须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战略,否则可能面临被竞争对手超越的风险。
科再奇卸任后,CFO司睿博接任临时CEO,直至次年1月正式成为CEO。这一任命打破了英特尔过往的接班模式,司睿博也成为英特尔历史上首位没有技术背景的CEO。令人遗憾的是,司睿博在任期间未能有效扭转英特尔在技术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从这段新闻来看,尽管司睿博在财务管理和企业运营方面可能具备丰富的经验,但面对半导体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技术快速迭代,缺乏深厚技术背景的领导者可能会面临更多挑战。这也反映出,在高科技行业,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依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保持商业成功的同时,兼顾技术创新,或许是英特尔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他担任CEO的两年多时间里,英特尔依然面临诸多挑战:10纳米工艺技术多次延期,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侵蚀,失去了苹果手机的基带芯片订单,并且苹果也开始在Mac产品线上逐步弃用英特尔的处理器。这些变化对英特尔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尽管如此,我们仍能看到英特尔在过去几年里所做出的一些调整和努力,例如加大在先进制程上的研发投入,以及推动多元化战略以应对市场变化。然而,英特尔要想重新获得市场的主导地位,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需要更加积极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面对来自AMD等竞争对手的压力,英特尔也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
或许是由于财务背景的影响,司睿博也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拒绝了对OpenAI的投资机会。当OpenAI从非营利组织转型为有限盈利机构,并开始寻求外部融资时,曾主动邀请英特尔进行投资。根据当时的条件,英特尔只需投入10亿美元即可获得OpenAI 15%的股份,同时还可以以优惠价格获得英特尔的CPU,并且有权利继续追加投资至持股比例达到30%。 这一决策不仅反映了英特尔当时的战略考量,也侧面显示了当时市场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认知局限。尽管英特尔在传统硬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但忽视了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对于任何一家科技巨头而言,及时布局前沿科技都是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英特尔错过了通过支持OpenAI来引领行业变革的机会,而这一失误最终可能对其长期竞争力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决定或许会被视为英特尔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但司睿博曾认为生成式AI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化,因此拒绝了OpenAI的投资请求。现在,OpenAI的估值已接近1600亿美元,而英特尔似乎再次错过了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 这一事件不仅凸显出投资决策的重要性,还反映了对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判断的复杂性。英特尔作为一家老牌科技公司,在面对新兴技术时显得有些迟缓,这不仅仅是错过了一次商业机会,更是对自身在行业地位的一次挑战。英特尔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和技术趋势,以便在未来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这也提醒其他科技企业要重视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潜力,避免重蹈覆辙。
这一系列负面事件导致英特尔股价持续低迷,使英特尔董事会面临来自TheThirdPoint等激进投资者的压力,最终不得不撤换首席执行官司睿博,重新起用曾担任英特尔技术负责人的帕特·基辛格。此举旨在为英特尔注入更多的工程师文化,重拾在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信心。
从结果来看,在基辛格的领导下,英特尔的业绩和股价持续下滑,其转型为芯片代工厂的IDM 2.0战略也没有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英特尔董事会,显然已经对当前的战略和管理层失去了信心与耐心。
英特尔需要一位苏姿丰
英特尔的业务扭转与战略转型,无疑是科技行业最值得关注的挑战。这家开创PC时代、登上行业巅峰的芯片巨头,在过去十多年时间接连错过了移动设备、芯片制程和人工智能等诸多科技浪潮,在技术上全面落后于竞争对手,最终陷入目前的低谷。
如今基辛格已经卸任,谁还能拯救英特尔,使其重新回到正轨?这家硅谷标志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英特尔的芯片代工业务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一领域已经投入了600亿美元,未来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才能真正实现盈利。 英特尔在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曾是其骄傲,但近年来在技术更新和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转向先进制程工艺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基辛格的离开无疑给公司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寻找一位能够带领公司走出困境的领导者变得尤为重要。新任领导者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力将直接影响到英特尔能否重振雄风。 至于英特尔的芯片代工业务,考虑到当前全球芯片短缺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该业务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然而,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高门槛,这条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未来英特尔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以确保投资能够转化为实际收益。
而且,由于获得了美国政府80亿美元的补助以及10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英特尔可能难以出售其芯片代工业务,或许也很难找到愿意接手这一庞大业务的买家。
当前的英特尔迫切需要一位像苏姿丰这样的领导者。今年恰逢苏姿丰执掌AMD十周年。在过去的十年里,她成功地将AMD从一家濒临破产、市值仅20亿美元的“垂死企业”,转变成了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的芯片巨头,重现了乔布斯当年让苹果起死回生的传奇。
苏姿丰凭借技术和稳健的战略成功扭转了AMD的局面。她在担任AMD CEO后,首先确保公司在游戏市场的收入稳定,帮助公司摆脱了财务危机。随后,她实施了一系列核心举措,包括重新设计公司的核心架构,使AMD从一个“廉价替代品”转变为真正的市场挑战者。特别是Ryzen系列处理器的成功推出,使得AMD重新夺回了桌面处理器市场的地位。 个人认为,苏姿丰的领导风格和技术导向策略对AMD的复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她的决策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还增强了公司的整体形象和市场信心。AMD的成功转型也表明,在科技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精准的战略布局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在英特尔因制程工艺问题频频推迟产品发布时,AMD却凭借台积电的技术优势,率先推出了7nm和5nm的芯片。这不仅使AMD在性能和能效上超越了英特尔,也彻底改变了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曾经作为追赶者的AMD,如今已经能够与英特尔在各个领域展开全面竞争。 从这一变化中可以看出,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实力的竞争,也是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竞争。英特尔虽然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但在关键的制造环节上遇到了挑战。反观AMD,通过与台积电紧密合作,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这也提醒我们,未来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将更加多元化,企业需要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策略上全方位提升自身竞争力。
与此同时,面对着生成式AI时代的技术浪潮,AMD在反应速度上似乎超越了英特尔。AMD不仅持续提升其EPYC处理器的性能,还推出了自家的AI加速器产品,意图与英伟达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尽管英伟达在CUDA生态系统上的优势依旧难以动摇,但AMD正在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并通过收购赛灵思和ZTSystem等举措,弥补自身业务上的不足。 AMD这一系列动作显示了其在AI领域的决心和进取心。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AMD正试图打破英伟达在AI计算市场的垄断地位。同时,AMD的战略收购也表明了其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尽管目前英伟达在软件生态方面仍然占据主导,但AMD的努力无疑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可能性。这不仅有利于推动AI技术的发展,也将促使整个产业界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合作。
在苏姿丰领导的十年间,AMD从2014年的20%市场份额增长至目前的29%,并在数据中心市场占据了24%的份额。尽管AMD的营收仍低于英特尔,但资本市场的预期却大不相同:AMD的市值高达2300亿美元,超过英特尔两倍多。
去年,苏姿丰的薪酬高达3050万美元,几乎是基辛格的两倍,其中股票和期权奖励就达到了2779万美元。根据她的业绩表现,“苏妈”确实对得起这份高额薪酬。
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英特尔屡次错判技术趋势,不断与重要机遇擦肩而过,最终陷入了衰落的低谷。这或许正验证了他们那位传奇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的那句名言:“成功滋生自满,自满滋生失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Success breeds complacency. Complacency breeds failure. Only the paranoids 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