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音乐平台“听歌外挂”乱象:利益链下的灰色地带
在数字化时代,音乐平台成为了原创音乐人展示才华的舞台。然而,近期各大音乐平台却面临着“听歌外挂”的挑战,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揭示了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
打击“听歌外挂”,网易云音乐出手治理
3月24日,网易云音乐官方微博发布声明,针对“听歌外挂”行为展开整治。据悉,此次行动针对涉及“代练”刷歌的1万多个账号进行了清理。北京商报记者的调查显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一条由“外挂”课程和“代挂”服务构成的利益链,参与者试图通过这些手段在各大音乐平台的“音乐人计划”中获取播放量激励收益,相关课程价格从几分钱到上万元不等。
原创支持计划遭遇投机者觊觎
各大音乐平台为鼓励原创音乐人,纷纷推出“音乐人计划”,原创音乐人可通过作品播放量获得激励收益。然而,这一原本旨在支持原创的计划却遭到了投机者的觊觎。他们利用虚拟播放器和自动化工具虚增播放量,企图在平台收益中分一杯羹。在电商平台上,大量商家售卖“听歌外挂”教程或提供“代挂”服务,声称“每天操作半小时,无脑月入上万元”。
“听歌外挂”教程泛滥,月入过万成噱头
以闲鱼为例,一天内发布相关商品的商家就超过100个,涉及网易云音乐、腾讯音乐、抖音汽水音乐等多个平台。一份“听歌外挂”教程中,商家宣称,网易云音乐人可通过上传原创歌曲,当歌曲播放量达到1万时,单机可收获40—60元收益。具体刷量流程为:购买网易云音乐小号,然后在网页或在虚拟模拟器上批量挂机刷播放量,单机收益可达100—150元。
风险与骗局并存,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然而,这种看似轻松的赚钱方式背后却暗藏风险。业内人士透露,“听歌外挂”教程大多没有实际效果,技术更新和刷量控制需要更专业的操作,月入过万更是噱头。更有甚者,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骗局,消费者在“帮原创歌手打榜赚零花钱”的群里被骗走30万元。
法律警示:刷量行为面临多重风险
从法律层面来看,投机者的刷量行为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构成诈骗罪,情节严重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若通过非法软件或技术手段破坏平台数据系统,则可能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总结,音乐平台的“听歌外挂”乱象亟待整治,这不仅关乎平台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原创音乐人的权益。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共同维护良好的音乐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