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改写:社交媒体上“AI焦虑”情绪蔓延?揭秘解决方案

admin82025-03-24 21:49:59

标题:破解AI焦虑: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崛起与挑战


作者:半月谈评论员 颜之宏

在DeepSeek一夜爆红之后,人工智能(AI)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各种打着AI旗号的机构纷纷涌现,引发了普通人的广泛焦虑——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是否需要投入资金学习AI技能?又或者能否利用AI开展副业以增加收入?

AI的普及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AI的快速普及无疑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对于普通人而言,AI并非仅仅是替代,更是一种劳动形态的革新。因此,理性、客观地看待AI的崛起,根据自身岗位的实际需求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I焦虑”。

社交平台上的AI焦虑现象

这种焦虑在社交平台上尤为明显。一位家长在AI编程辅导班的直播课程中询问:“大娃上五年级,小娃上大班,我们该如何选择培训班?”主播回应:“五年级的孩子可以尝试学习编程基础,而大班的孩子在家玩积木和拼图就足够了。”

随着DeepSeek等AI工具的普及,许多家长开始感到焦虑。杭州市民吴女士,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抱怨道:“现在打开短视频软件,满屏都是AI课程的广告,感觉我们就像当年学习奥数一样,被这种焦虑所包围。”

AI成为营销噱头

对于一些机构来说,AI成为了他们自我包装和营销的手段。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主播推销“99元四天课程”的“AI获客教程”,声称通过该教程,一家线下餐馆在一场直播中就实现了30多万元的销售额。该主播反复强调AI获客的重要性,暗示不掌握AI将无法在实体行业立足。

AI技能的掌握与“跟风焦虑”

事实上,真的需要通过高额培训来掌握AI技能吗?半月谈记者观察到,一些宣称利用AI技术提升店铺曝光度的教学,实际上只是教授如何使用AI工具撰写文案或生成短视频,而这只是店铺运营的一个环节。资深市场营销专家王珮羽指出,部分机构将AI作为营销噱头的宣传效果,往往超过了其实际应用价值。

AI带来的新就业机会与挑战

政务系统和企业平台纷纷接入DeepSeek大模型,社交媒体上的人们开始担忧自己会被AI取代。然而,即便接入同一模型,不同领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工作人员仍需结合岗位实际开发更多应用场景。

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认为,AI的普及确实会淘汰一些传统岗位,甚至冲击某些需要创造力的岗位,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将使人们在获得同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理性培养AI素养,避免盲目跟风

普通人的焦虑也源于对自身能力的担忧。通过互联网学习AI入门技能,并结合实际学习和工作场景进行探索和应用,比花费大量资金参加夸大其词的AI赋能课程更有意义。过于专业的AI训练对职业发展帮助不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如果未来不打算从事AI理论研究或技术研发,那么大额投资学习AI并无必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分将孩子“框”在AI中,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可能并非好事。

安全风险与预防措施

盲目使用AI替代工作可能会带来新的安全风险。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任奎提醒,政企机构在部署AI模型时,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与防护机制,防止输出幻觉、非法输出和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个人应避免将包含敏感信息的文件交给AI处理,以防止数据泄露。

理性养成AI素养,拥抱科技变革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而应积极拥抱变化,提升自我。让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同时避免过度依赖AI。储朝晖强调,在工作学习中应理性使用AI技术,避免在新技术的依赖中丢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每个个体的独创性思维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学习和了解AI技能的同时,强化自身能力也十分必要。

提前设计,防止AI鸿沟

储朝晖等人还提出,鉴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应关注AI对不同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避免形成AI鸿沟。他们建议,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对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从业者、长者和农村地区居民开展AI素养教育,让人们了解、接触和使用AI,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生存焦虑”扩散。

关注安全风险,制定预案

任奎建议,政企机构在接入AI工具前,要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并建立完善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漏洞和风险监测报告机制,同时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识别潜在安全威胁的能力。


本文来源:《半月谈》2025年第5期,原标题《破解“AI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