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研突破:中国科学家研发出创新固态深紫外激光技术
发布时间:2023年3月25日
来源:大浪资讯
在光电工程领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近日传来喜讯,他们成功研发了一种突破性的固态深紫外(DUV)激光技术。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激光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也为半导体行业带来了新的曙光。
固态激光突破,发射193 nm相干光
据悉,该固态深紫外激光能够发射193 nm的相干光,这一波长目前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曝光技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有望为半导体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深紫外相干光,半导体光刻的关键
在最新的论文介绍中,研究团队指出,深紫外相干光,尤其是193 nm波长的光,已经成为半导体光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这一技术突破,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紧凑型固态纳秒脉冲激光系统,该系统能够在6 kHz的重复频率下产生所需的193 nm相干光。
创新成果:首次产生193 nm涡旋光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新成果还包括了首次从固态激光中产生193 nm涡旋光束的演示。这种光束对于种子混合ArF准分子激光器具有重要价值,并在晶圆加工和缺陷检测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技术细节:Yb:YAG晶体放大器与频率混合
在技术细节方面,研究团队采用了Yb:YAG晶体放大器,通过四次谐波产生258 nm激光(功率为1.2 W),其余部分用于泵浦一个光学参量放大器,产生1553 nm激光(功率为700 mW)。这些光束在级联LiB3O5晶体中经过频率混合,最终产生了平均功率为70 mW、线宽小于880兆赫的193 nm激光。此外,通过在频率混合前引入螺旋相位板,他们成功生成了一个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
总结
大浪资讯从论文中了解到,这是首次从固态激光中产生193 nm涡旋光束的演示,这一突破性成果无疑为半导体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若您对这项技术感兴趣,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查看详细论文:
注意:以上内容为博客发布排版,符合博客发布规范,如需进一步排版调整,请根据具体平台要求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