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文学鉴赏艺术:创作固然重要,更需探讨如何塑造卓越的阅读视野

admin102025-03-25 12:31:19

今年初,DeepSeek崭露头角,引发了一阵文字工作者的焦虑情绪,文学领域更是成为了这场变革的“重灾区”。许多人担忧,DeepSeek的崛起是否会动摇文学的根基。

“最近,大家对DeepSeek对文学的冲击讨论纷纷。然而,真正受到冲击的,其实是那些依赖写作谋生的创作者,他们对此感到惶恐不安。但就读者而言,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作者的身份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并不。”

在3月22日的思南读书会上,以“互联网、大数据与AI时代的文学批评”为主题,60后文学批评家王侃发表了独到见解。从左至右,与会嘉宾包括罗昕、王侃、木叶、方岩,摄影:马何霖。

王侃表示:“有些作家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缺乏灵魂、感情和温度。那么,我想问这些作家:你们的作品中真的有灵魂、感情和温度吗?或许,DeepSeek的作品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他们。”

他认为,人工智能将深刻地改变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未来,‘写作’本身将不再是难题,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成为一名理想的读者。”

王侃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使文学进入“私人定制”时代。

“过去,文学基于公共阅读,如王安忆的作品,许多人参与阅读和讨论。但未来,可能会出现‘读者想读什么,人工智能就写什么’的情况。一旦公共阅读消失,文学史的范式将发生巨大变革。我们分享的作品可能从未被他人阅读,但我们都能说出美丽的句子、讲述动人的故事,相互震撼。”

他难以想象未来的文学史将如何面对这样的写作场景。正如21世纪过去20多年,中国大学里至今没有关于这20多年的文学史教材,因为这段历史本身就充满了难以命名的状态。“我想,DeepSeek介入后,我们将进入一个连读者自己都无法命名的时代。”

他预感,未来的文学批评也将面临“挑战”。未来的文学批评不会关注作品的具体语言、结构、人物等,而是会探讨人机互动的深度、文化编码的程序。未来的文学批评,也将吸引更多理工科生的加入。

“2016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最后的作家》,预言我可能在有生之年见证最后一代作家的落幕。文学批评也是如此。未来,我们都会被人工智能淘汰。”王侃说,“我希望一个高度发达、完善、成熟的人工智能时代早日到来,这样现在的文学批评就会被终结。作为最后一代批评家,我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王侃还谈到了文学批评的“理想主义”。批评家方岩表示,他已经开始后悔过去只在文科上下功夫,现在想要在理科方面对AI有更多了解,只能借助AI。

“学文科的人多少有些狂傲,但我们要承认,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庸人。”方岩直言,今天的大部分文学批评其实都难以流传下去,而批评家们之所以还在写作,也只是为了生计,“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有时也会不甘心,想要写得更好。”

至于AI是否能够取代人类写作,方岩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改变人类进程的新技术和社会结构重组,我们的职业并不那么重要,其实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我们都很平凡、很渺小。”

批评家木叶则没有那么悲观。他认为,在不远的未来,99%的文字工作都将被AI超越或取代,但最重要的是剩下的那1%甚至0.1%,那是人类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人类与AI共同升级甚至“合为新智慧体”的理由。

木叶对未来文学批评依然抱有“理想主义”。他认为,好的文学评论应该具有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时代和科技不断变化,但文学批评应该是审美,更是美。”

活动现场,王侃还谈到了文学批评的“难题”。他指出,批评家曾经是文学艺术的立法者,但如今却基本成为了阐释者,这导致了“寄生性”的批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提出了‘学院派’的概念,试图重新成为立法者,而不是寄生的阐释者。尽管我也来自高校,但我对‘学院派’批评感到失望。‘学院派’批评的出现是为了反对庸俗社会学,试图摆脱寄生的状态,但如今‘学院派’批评的‘庸俗’和‘寄生’比九十年代初还要严重,这是非常糟糕的。”

王侃还提到了AI写作对伦理秩序的冲击。“庄子在2000多年前就担忧这个问题,他担忧人使用机器后会产生‘机心’,道德开始出现‘污点’。他担忧几千年后的世界,由于‘机心’的不断发展,伦理会彻底崩坏。”

“技术一定会带来进步,但技术带来的伦理难题没有被更多人意识到,包括DeepSeek带来的伦理难题还没有被充分讨论。真正忧虑这个问题的人,是真正了解这项技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