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防条例修订升级,强化火灾预防与智慧监管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3月26日 – 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新修订的《北京市消防条例》于今日获得表决通过,并定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项重要的立法旨在提升城市的消防安全水平,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修订,多章节细化条例内容
修订后的《北京市消防条例》共分为9章104条,涵盖了总则、消防安全责任、火灾预防、宣传教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监督检查、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多个方面。这些章节的设立,旨在为消防管理提供全面而细致的法律依据。
聚焦预防,明确各方责任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法工委新闻发言人熊菁华在会上强调,新修订的条例着重强化了火灾事故的预防工作。对于建筑物,尤其是多产权建筑,条例明确了所有权人和管理使用人应各自承担的消防安全责任。此外,条例还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医疗机构、养老、康复、托管等服务机构等火灾高风险建筑、场所和单位,细化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措施。
电器产品与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监管加强
条例还规范了电器产品和燃气用具的监测、使用行为,以及时发现并消除住宅消防安全隐患。对于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安全隐患问题,条例明确了对居民住宅区、单位办公生活区集中充电、停放等安全管理要求,并要求使用电动自行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建立健全电动自行车管理制度和措施。
村民自建房消防管理得到强化
针对村民自建住宅集中出租等活动的消防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了安全疏散要求,以及乡镇、街道、有关部门、村委会等的监督、指导责任。同时,市人民政府被授权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智慧消防城市建设,提升监管效率
熊菁华副主任还提到,修订后的条例强调了智慧消防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科技手段共享监管服务信息,旨在提升火灾防控和应急救援水平。同时,条例明确了消防监管部门需制定年度消防检查计划,并统筹协调检查主体、检查对象、检查方式、检查项目等内容。
优化营商环境,推行非现场监管
新条例还明确了消防监管部门应制定消防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措施,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此外,条例还强调与有关部门加强消防检查的协调衔接,减少重复多头检查。在消防安全领域推行非现场监管,以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加强源头管理、守住安全底线,条例还建立了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消防安全检查等审批管理标准的衔接工作机制。
结语
此次《北京市消防条例》的修订,不仅体现了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北京市在消防管理方面的创新与进步。随着新条例的实施,相信北京市的消防安全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请注意,以上内容已经根据博客发布的排版要求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网络阅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