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庞麦郎:从“滑板鞋”到新舞台,一路坎坷,一路绽放
在繁忙的3月28日下午,新歌空间的休息室内,一位身材干瘦的男子正坐在化妆镜前,他身着一件黑色棒球服,正是歌手庞麦郎。他的造型师正在为他整理头发,原本服帖的直发在烫卷后,顿时增添了几分舞台感。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3月28日下午,新歌空间休息室,身材干瘦的庞麦郎穿着一件黑色的棒球服坐在化妆镜前。造型师把他的头发一撮一撮捻起来,烫卷。很快,原本服贴在头皮上的直发变成了时髦的羊毛卷,朴素的庞麦郎有了舞台感。
改写后: 在3月28日的午后,新歌空间的休息室内,身材消瘦的庞麦郎身着一件黑底棒球服,坐在镜子前。造型师细心地一缕缕卷动着他的发丝,短短时间,那曾经平顺的直发化作轻盈的羊毛卷,为这位朴实的歌手增添了几分舞台的华丽。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前一天,他刚刚一个人坐了25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老家抵达上海。当晚,他的“真棒!”新歌全国巡演上海站在新歌空间开唱。半个月前,他在贵阳一间livehouse开始了自己的全国巡演,9名观众的抽象反差让他喜提了一个热搜,许多人这才发现,庞麦郎“回来了”?
改写后: 前一天,庞麦郎独自一人乘坐了长达25小时的绿皮火车,从遥远的家乡抵达上海。当晚,他的“真棒!”新歌全国巡演在上海新歌空间正式启幕。回溯至半个月前,庞麦郎在贵阳的一间livehouse开启了全国巡演之旅。在那个只有9名观众的小舞台上,他意外地引发了热搜,让许多人重新认识了这个名字——庞麦郎,他似乎真的“归来”了。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庞麦郎本名庞明涛,2014年,因为一首《我的滑板鞋》爆火,有人因为他唱歌不着调感到荒唐,也有人在他的歌词里找到共情的支点,在微博上为他点赞聚气。
改写后: 庞麦郎,本名庞明涛,自2014年起因一首《我的滑板鞋》而一夜成名。有人对他的歌声中的不和谐感到不可思议,而另一些人则在他的歌词中找到了共鸣,他们在微博上为他点赞,为他聚集力量。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庞麦郎的歌从旋律到节奏都处在薛定谔状态,走红以后引来大批嘲笑,但无论如何,他还是红到发烫。签了经纪公司华数,公司投入人力物力为他包装,为歌宣发,同时为他接下30场商演,还有不少媒体一路跟随,从北京到上海,甚至去了他陕西汉中宁强县的家蹲守,近距离地观察这个特别的“人类样本”。
改写后: 庞麦郎的音乐,旋律与节奏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他的走红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嘲笑。然而,他的名气却愈发旺盛。签约华数经纪公司后,公司投入大量资源为他打造形象,宣传歌曲,安排了30场商演。媒体也紧随其后,从北京到上海,甚至远赴陕西汉中宁强县他的家中,近距离观察这位独特的“人类样本”。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2021年初,离开华数后的经纪人白晓宣布庞麦郎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是此次巡演之前,关于他在舆论空间里的最后一则消息。
改写后: 2021年初,庞麦郎离开华数后,他的经纪人白晓宣布他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成为了他在舆论空间的最后一条消息,也是此次巡演前夕的一个谜团。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现在的庞麦郎没有经纪人,他自己写词,写歌,找制作人为他编曲,录音。为了一首新歌的录制,他会坐车去离家遥远的柳州、上海,找合适的录音室。感觉新歌做得差不多了,他开始在微信上联络当年商演时去过各个城市演出场地的老板。
改写后: 如今的庞麦郎独立自主,自己作词作曲,寻找制作人编曲录音。为了录制新歌,他会驾车前往遥远的柳州、上海等地寻找合适的录音室。当新歌制作接近尾声,他开始在微信上联系那些曾经合作过的演出场地老板。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多数人对他很友好,做这行的,歌手有没有热度是常识问题;但这个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人们总是不忍主动向他展示世界的冰冷。
改写后: 人们对他普遍友好,毕竟在音乐界,歌手的热度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庞麦郎的独特之处在于,周围的人总是不自觉地为他遮掩世界的残酷。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新歌空间的主理人张海生年前收到庞麦郎的信息时,同样颇感意外。
改写后: 新歌空间的主理人张海生在年前收到庞麦郎的信息时,同样感到意外不已。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他过去两趟来上海演出都在我这里,放在育音堂的老店,我和经纪人对接,他本人也和我加了微信,这次‘乐么桑里’寻到我,说写的新歌要来上海唱一唱。”
改写后: “他之前两次来上海演出都是在这里,育音堂的老店,我负责和经纪人对接,他本人也加了微信。这次‘乐么桑里’找到我,说有新歌想要在上海演唱。”张海生回忆道。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和贵阳站的门可罗雀大相径庭,上海站的400张票在预售期就很快售罄,一张100元的门票在闲鱼平台从130元一路被黄牛炒到最高的300元。
改写后: 与贵阳站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上海站的400张门票在预售期间迅速售罄。在闲鱼平台上,一张100元的门票被黄牛炒至最高300元。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对于贵阳和上海两站的票房反差众说纷纭,老张的解释是贵阳本地人生活安逸,可能没啥兴趣看比自己条件更差的演员,只有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才能体会到和庞麦郎相似的艰难。说到底,文化码头城市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显得更强一些,即使在贵阳的9名观众中,也有带着灯牌专门从深圳飞来的庞麦郎歌迷。
改写后: 关于贵阳和上海两站票房的反差,众说纷纭。张海生解释称,贵阳本地人生活较为安逸,可能对观看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演员不感兴趣,而只有一线城市的打工人能真正体会到庞麦郎的艰辛。归根结底,文化码头城市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更为突出,即使在贵阳只有9名观众的情况下,也有歌迷带着灯牌从深圳专程赶来。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上海站演出门票爆火的消息在网上盛传,江西上饶的一间livehouse老板找到张海生,希望邀请庞麦郎去他那里演一场,热心的老张帮忙牵线谈妥了这趟活;又有不少上海媒体找到他,想在演出前采访庞麦郎,老张把大家张罗起来,组织群访,还找了造型师,为庞麦郎把头发烫卷:“原来头发塌着伐灵额,这么一烫啊是有腔调多了?”
改写后: 上海站演出门票火爆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江西上饶的一家livehouse老板找到张海生,希望能邀请庞麦郎进行演出。张海生热心地帮忙牵线,最终谈妥了这场演出。同时,众多上海媒体也纷纷找到他,希望能采访庞麦郎。张海生组织了群访,并特地请造型师为庞麦郎烫发:“原本头发显得有些塌,这么一烫,顿时有了几分腔调。”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二
改写后: 【二】
【原文段落改写】 原段落:
记者会就安排在新歌空间的观众区。一张盖着黑色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