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缅甸强震:生死攸关的时刻,国际救援紧急展开
正文:
当地时间3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在缅甸中部曼德勒附近爆发,震动了整个地区。央视新闻报道,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29日晚,此次地震已导致1644人死亡、3408人受伤,另有139人失踪。国际社会对此事件表示出深切的关注,并迅速行动起来。
▲3月30日,缅甸曼德勒,人们在废墟中行走。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烈日下的搜救挑战
曼德勒附近的地区正处在气候上的干热季,高温干燥的天气为救援工作带来了额外的挑战。预计未来两天,曼德勒的最高气温将接近40℃。一名曾参与“土耳其大地震”救援的专业救援人士向红星新闻透露,高温对搜救犬的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它们在炎热天气下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体力。此外,高温也对救援人员和被压在废墟下的人员构成了严峻考验。
▲3月29日,缅甸曼德勒,救援人员在现场工作。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医疗资源紧张,防疫成为关键
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宛嵬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缅甸震后救援工作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当地的医疗问题。他强调,后期的防疫工作至关重要。尽管他因个人原因未能亲自参与救援,但他一直在密切关注一线的情况。宛嵬表示,与土耳其地震相比,缅甸地震的救援工作面临更多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当局运转能力较弱以及气温较高。
疫情与石棉污染的双重威胁
宛嵬还提到,高温天气可能加剧疫情的传播,缅甸当地的主要瘟疫包括登革热、疟疾和霍乱。中国救援队已提前在飞机上接种了霍乱疫苗。此外,由于缅甸震区的部分建筑中含有石棉材料,石棉污染也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健康风险。救援人员需要穿戴防护装备,但高温天气又使得这些装备的使用变得更加困难。
延伸阅读:
国际社会紧急响应
面对这一灾难,包括中国和新加坡在内的多个国家已派遣救援队伍前往缅甸。联合国也宣布拨款500万美元启动救援工作。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协助救援工作,但鉴于特朗普政府对外援助的削减,一些专家对此表示担忧。
在缅甸的重灾区,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国际救援委员会缅甸负责人穆罕默德·里亚斯坦表示,全面评估地震造成的破坏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在这个本就深陷人道主义危机的国家,国际社会的援助显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