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公牛队进攻策略革新:罚球次数成为关键指标
在NBA赛场上,芝加哥公牛队的进攻端近期发生了一场显著的转变,这一变化可以通过一个关键数据来体现:球员科比-怀特和约什-基迪获得的罚球机会次数。
罚球次数:公牛队的新指标
一直以来,公牛队在制造罚球方面并不占优势。他们的场均罚球次数在NBA中位列末席,仅为19.3次。然而,在过去的五周里,基迪和怀特的努力开始显现成效,他们不断在罚球次数上寻求突破。
突破瓶颈:罚球次数跻身联盟前列
在全明星赛周末之后,基迪和怀特的罚球次数均成功跻身联盟前30位。在这段时间里,怀特场均获得5.4次罚球机会,基迪场均5.3次。更令人惊喜的是,怀特在制造个人犯规方面(场均4.6次)甚至超越了德马尔-德罗赞等球员。
从“细节”入手:改变源于细致分析
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呢?一切都要归功于对那些“细节”的深入分析。
“制造犯规”的艺术
怀特在采访中透露:“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制造犯规获得罚球方面的潜力,以前从未意识到这一点。我以前在这方面没有动过脑筋。”
制造犯规并非简单的假摔或故意骗犯规,它是一门艺术。NBA的普通观众,尤其是那些在家通过屏幕观看比赛的观众,可能会对一场比赛中身体对抗的激烈程度感到震惊。为了将身体接触转化为罚球哨声,球员们必须熟练掌握制作犯规和夸大犯规动作的技巧。
从新手到老将:成长与转变
基迪和怀特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从新手到老将的转变。怀特作为一名新秀,曾试图在每一次进攻中都证明自己的强硬,这导致他常常因为试图硬扛所有身体接触而错失哨声。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开始接受在篮筐附近不必硬扛身体对抗的现实。
教练的指导与个人努力
这两名球员还与助理教练丹-克雷格一起研究比赛录像,克雷格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告诉他们在突破过程中如何调整身体和四肢的位置,以获得更多的犯规判罚。
技巧与表现:细节决定成败
怀特和基迪通过改变运球技巧、起手位置等方式,成功地将身体接触转化为罚球机会。基迪表示:“任何时候我感觉到有身体接触,我都在琢磨如何更充分地(向裁判)展现它。我以前从不是这种类型的球员。”
发型与表现:细节之处见真章
值得一提的是,怀特和基迪的发型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的蓬松发型在比赛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标志,帮助他们更直观地展示可能发生的犯规。
罚球增加背后的原因
然而,这些造犯规的技巧并不能完全解释罚球次数的增加。真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基迪和怀特在拼命地冲击篮筐。从统计数据来看,罚球次数与一名后卫冲击篮筐的次数密切相关。
冲击篮筐:提升内线进攻能力
基迪和怀特罚球次数的增加,与他们冲击篮筐次数的突然增多是同步的。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个人表现,也为公牛队整体进攻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结语
罚球并不能解决公牛队的所有问题,但它是加强球队进攻的重要一步。在拉文离队后,公牛队需要寻找新的进攻方式,而基迪和怀特的努力无疑为球队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