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赵露思归来,却未迎来预期的赞誉,反遭无数嘲讽与指责。
没有掌声,没有鼓励,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非议。
赵露思的复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展开。
芒果台为她打造了一档个人综艺——《小小的勇气》,让她远离喧嚣,去乡村寻找内心的平静。
然而,这档节目却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舆论的矛头直指何处?
赵露思重启工作,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她走进乡村,希望通过这样的经历来疗愈自己。
但当我最初看到这个节目时,总觉得其中存在着某种矛盾。
毕竟,人们很难将上镜拍综艺看作是疗养。
无论走过多远的村庄,还是观赏多么美丽的风景,终究难以摆脱一群摄像机跟拍所带来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高强度曝光,为商业节目服务,即便宣传得再纯粹,也难以掩盖其商业化的本质。
节目的内容再如何淡化商业色彩,也摆脱不了剧本限制。
节目第一期刚播出,口碑就急转直下,网络上对赵露思的指责声此起彼伏。
批评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其中之一,是她与山区女孩的对话。
在询问女孩是否拍过艺术照后,赵露思拿出了自己的艺术照给女孩看。
这一行为被指责为“在别人挨饿的时候,不知小声咀嚼”。
还有一件事,关于村里一位手艺人爷爷。
赵露思本身就是学服装设计的,对手艺人的手艺非常感兴趣。
当她得知村里只有爷爷一人掌握这门手艺,且无人传承时,她惊讶地问道:“你自私了?”
然而,她的这一问却遭到了“没情商”的指责。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她表示自己拍戏时只睡两个小时,以及对父母关系的评价。
赵露思提到自己之前拍戏时身体状态不佳,甚至在用拐杖之前,还以为拐杖是老人权威的象征。
她还谈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认为父母没有给自己特别的偏爱。
赵露思的父母、爷爷奶奶对她非常好,在她想解约时,也是妈妈首先提出要赔钱。
这些小细节的累积,最终演变成了网络上对她的各种指责。
节目组已经删减了有争议的部分,但网络上的骂声仍未平息。
赵露思的争议背后,真相是什么?
我在节目被删减的前夕,看到了完整的节目内容。
我认为,网上的批评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断章取义。
比如,赵露思拿出艺术照给小女孩看的那段。
实际上,她们聊天的契机是赵露思看到了小女孩的毕业照,并发现她长得与自己小时候很像。
在聊天的过程中,赵露思提到自己小时候也和爷爷住在一起。
她还告诉女孩,文化才是更重要的。
总的来说,赵露思对女孩的态度并不算炫耀,更多的是一种客套。
赵露思对爷爷的提问确实显得有些情商不足。
但她后面感慨“怎么能没有人学,我还是花钱学的”。
这表明她可能是在质疑爷爷是否愿意传授技艺,而非指责其自私。
赵露思还提到爷爷用手为自己挡阳光,让她落泪。
回家后,她还给爷爷寄去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
这一切都表明,她的本意并非“攻击对方”。
关于赵露思认为自己父母没给她偏爱的说法。
赵露思觉得父母总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评价她的现状,这让她感到压力。
事实上,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中立的话语往往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每个人的苦难都是独特的,无法通过外在去对比。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外人难以触及的阴霾。
在这个时候,人们总是希望得到最亲近的人的理解和支持。
父母、爱人的无条件偏爱和托底,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力量。
除了上述事件,赵露思的安全带、拐杖事件也引起了网友的讨论。
我认为,对这些细节的过度解读并不合适。
没人能完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是本意并非恶意。
赵露思的问题出在哪?
观看完节目,我感到赵露思似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她会在采访中突然出现躯体化反应,眼神迷离,甚至流泪。
在藏族女孩的家中,她只能搭帐篷进行心理治疗。
由于体力不支,她甚至无法在村里走一圈,就感到精疲力竭。
谈到拍节目的感受,她只觉得“没有不适应”,并未感到治愈。
节目组还安排了一个和她多次合作的小演员陪她录节目。
这个设置既巧妙又有趣,活跃了气氛,但也给赵露思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节目结束后,赵露思给人一种强行营业的疲惫感。
她为何要接这份工作,原因尚不明确。
或许是为了缓解焦虑,担心失去曝光度。
也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精力,或受到团队要求尽快复出的压力。
但显然,这个复出的时机并不合适。
节目组希望展现赵露思“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他们想让赵露思以看淡一切的人生态度去治愈自己,同时也为观众提供指导。
他们把这场旅行称作在乡村的阳光下“晾晒潮湿”。
观众期待看到赵露思的另一面,被她的“小小勇气”打动。
但节目组似乎忽略了一点。
赵露思的情绪并非只晾晒在阳光下。
她同样暴露在潮湿、嘈杂的公共环境之下。
她很难做到只面对生活的美好一面。
甚至,把自由的情绪带入到工作中都变得困难。
她现在最需要的,是放下执念,先“见自己”。
等心境转变,能量提升后,再去见复杂的众生,见广阔的天地。
脱下自己的“红舞鞋”
几天前,我在鲁豫的采访中,聊到了她有时像穿上了童话里的红舞鞋。
只能不断“跳舞”,不知道如何停下来。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红舞鞋思维”。
我们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背景里,像是在跳一支永无止境的舞蹈。
有机会休息时,却不知道该如何按下休止键。
赵露思穿着名为“精神和生活”的一双红舞鞋。
一些人讽刺赵露思,是因为她展现了“精英的苦难”。
他们不理解一个人为何会有钱、有名,却又饱受疾病困扰。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很多类似的人身上都存在。
我有一个多年好友,高学历、好家境、多才多艺。
但她已经抑郁多年,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片废墟,没有发光点。
她说自己就像被关进了一个封闭一半的牢笼里。
看不见身后广阔的出口。
只是在撬开面前的牢笼,试图钻出去。
或许赵露思也是一样。
她抑郁、焦虑,找不到出口。
她看起来很难接受工作的空窗期。
为了抚慰自己,她选择无休止地旋转。
网上有人猜测,她是故意用病情博流量,拿苦难做营销。
我想,她恐怕没有“恶”到如此地步。
她只是错在不正确的时机选择了一份不正确的工作。
在这份工作里,她展现了一部分不太高的精力和情商。
当然,也有一些温柔纯粹的闪光点。
只不过,很多人擅长把目光放在她做得不好的一面。
这次错误的尝试,对赵露思来说,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但也希望她能趁机停下脚步,提升心力。
不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胁迫着往前。
红舞鞋的故事里,女主角穿着舞鞋,跳向火车轨道。
我始终觉得,这个故事该有另一种并不恐怖的结局。
是女主角闭上眼睛,拒绝被观众注视。
然后,停止在舞台上跳跃、旋转。
脱下红舞鞋,才发现。
世界,平静地一如往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