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梅赛德斯-奔驰柏林工厂的革新之旅:人形机器人助力未来造车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在柏林的工厂成为焦点,一台名为Apollo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车间进行精密操作,预示着奔驰在未来五年内将实现机器人造车的宏伟蓝图。自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首次亮相以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充满惊喜。从宇树机器人的惊艳表演,到众多科技公司和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入赛道,人形机器人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竞争热潮。
撰文:蔡家伦 | 编辑:禾 子
跨界融合,AI与机器人技术迎来“井喷式”发展
从特斯拉Optimus到小鹏Iron,从广汽GoMate到小米CyberOne,汽车制造商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人形机器人领域。3月18日,长安汽车宣布对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供应商进行公开寻源;同日,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将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发展。这场跨界合作不仅是AI与机器人技术“井喷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车企争夺未来智能生态主导权的战略布局。
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走向现实
人形机器人,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逐渐走进现实。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初期。特斯拉Optimus的成功亮相,展示了机器人与用户进行简单互动的可能性。Optimus通过采用特斯拉FSD自动驾驶系统的视觉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动态避障和路径规划,与特斯拉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高度相似。这表明,那些不断追求无人驾驶技术的车企,实际上拥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小鹏Iron:广州工厂投入使用,2026年量产L3级能力
不久前,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透露,小鹏Iron人形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投入使用,并计划于2026年实现L3初阶能力的量产。小鹏Iron的成功得益于其AI鹰眼视觉系统和AI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加持,其“大脑”采用自研图灵AI芯片,计算力高达3000 T,具备720°无死角的环境感知能力。
广汽GoMate:第三代人形机器人,续航能力达6小时
广汽在2024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该机器人融入了广汽自研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和云端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能够在毫米级迅速响应复杂语音指令。此外,GoMate还采用了尚未在汽车领域实现量产的全固态电池,续航能力可达6小时。
小米CyberOne: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核心技术积累深厚
小米机器人团队于今年2月23日宣布,旗下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进入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测试。CyberOne搭载多块自研芯片,并支持端到端大模型,这无疑得益于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
车企造“人”之路漫漫
尽管各大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智能化方面,尽管车企复用自动驾驶算法看似一劳永逸,但在复杂环境下的动态避障、多任务协同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此外,成本问题和续航焦虑也是制约人形机器人量产的重要因素。
未来展望: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
大多数车企的野心不仅限于工业场景,还希望制造出像汽车一样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人形机器人。然而,人形机器人从“工具”到“伙伴”的定位转变需要技术跃迁和产业链的完善。正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预计,家用人形机器人上市要比工业端更慢,也不是近两三年可以实现的问题。但随着核心部件逐渐国产化,AI大模型与机器人算法融合程度不断增加,人形机器人终将走出实验室、工厂,有望逐渐进入家庭。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