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震后惊现神秘“地下泉涌”?专家解析:实为砂土液化效应,恐引发建筑倒塌风险|科学探险队报道》

admin522025-04-01 12:40:01

缅甸地震:地质之谜与砂土液化的双重威胁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马晓玉 报道

缅甸地震,全国哀痛 据缅甸官方消息,截至当地时间今日中午12点,该国一场强震已导致2056人遇难,3900余人受伤,270人失踪。这场地震的破坏力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实皆断裂带能在太空中被观测到?震后的“地下喷泉”又是如何形成的?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些地质谜团。

震中周边:灾情分布图揭示惨烈景象 震中周边120公里范围内的疑似受灾点位分布图显示,共有483处地点受到影响,其中包括479处房屋、3处道路和1座桥梁。建筑物损毁情况严重,完全损毁的占比24.8%,重度损毁占比26.2%,中度损毁占比30.4%,无损毁的仅占18.6%。令人震惊的是,即使相距1000公里的泰国多地建筑物也出现了裂缝。

实皆断裂带:地球伤痕见证历史 实皆断裂带,这条长达1200公里的“地球伤痕”,在太空中都能被观测到。据高分甘肃中心对17颗卫星的287GB震前震后遥感数据综合研判,震中曼德勒周边120公里范围内,疑似受灾点位遍布,建筑物损毁严重。

专家指出,缅甸地震的破坏力巨大,除了震级大、震源浅的影响外,还与实皆断裂带有关。这条断裂带是缅甸最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之一,呈南北走向,贯穿缅甸中部,从喜马拉雅东缘延伸至安达曼海。这里每年平均滑动错位几厘米,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断层之一。

砂土液化:震后的“地下喷泉” 震后,缅甸震区出现了大量的液体,宛如“地下喷泉”。这是地震引发的砂土液化现象。砂土液化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形式之一,地下水饱和、土壤松散、强烈震动是导致砂土液化的三大因素。

地质专家解析:砂土液化与地震 范晓表示,砂土液化现象在松散堆积物较厚的平原地区尤为常见。此次震中位于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泥沙堆积层厚达数十米,沉积层以松散砂土、粉土为主,孔隙率高,地下水位浅,具备了液化条件。

历史与现状:砂土液化的影响 砂土液化不仅会造成地表开裂夹层,还会导致地表建筑物下沉塌陷。历史上,多次地震都伴随着砂土液化现象。例如,1964年新潟地震时,新潟市内1530栋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尽管建筑结构未受损,但因液化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而发生下沉和倾斜。

结语 缅甸地震的惨痛教训提醒我们,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地质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