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火过年神曲揭秘:刘德华《恭喜发财》再度风靡,解冻成就神话
《新年必听!2024最热过年神曲揭晓,刘德华《恭喜发财》再掀狂潮》
数界探索
每当《恭喜发财》的前奏响起,总让人感觉仿佛春节的脚步近了。今年也不例外,随着12月底的到来,网友们再次集体调侃起“刘德华已解冻95%”这个梗…… 这个现象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春节的深深期待和对传统习俗的坚守。每到年底,《恭喜发财》这首歌几乎成了节日氛围的象征,而这个幽默的梗也成为了大家在忙碌生活中的一种放松方式。无论是对节日的期盼还是对经典歌曲的共鸣,都体现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那份温情与怀旧。
除了《恭喜发财》,还有圣诞“钉子户”玛丽亚·凯莉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这首歌在美国的地位相当于我们的刘德华的《恭喜发财》在新年时的地位,每到平安夜和圣诞节,大街小巷到处都会播放这首歌曲。 (当前时间为2024年12月)
另外,近日,一位名为“尼禄”的日本歌手因其独特的圣诞歌曲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这首歌曲以其反差萌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并且在二次元文化中掀起了热潮。随后,“尼禄”在视频中的转圈小人形象也被广泛传播,成为了每年圣诞节期间的保留节目。 这个现象不仅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于新颖和有趣事物的浓厚兴趣。尼禄的成功或许能够激励更多艺术家尝试跨界合作,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喜的作品。同时,这也提示我们,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个人品牌和创意内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的音乐和娱乐产业可能会因此迎来新的变革。
以上三首歌,也被网友们誉为“解冻三巨头”。图源:某社交平台
那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像这样听到一首歌曲就能立马联想到节日,这种记住不相关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叫“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什么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人们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比如“膝跳反射”,也就是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使得小腿抬起,或者“缩手反射”、“眨眼反射”等,其实属于“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是人们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不需要大脑皮质的参与,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比如脑干、脊髓等来完成即可。
非条件反射是指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天生就存在的神经连接,这类刺激和反应也被称为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例如,食物能够引发唾液分泌,那么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而唾液分泌则是无条件反应。要形成条件反射,则需要经过反复的刺激,使得原本不会引起特定反应的中性刺激,最终也能引发有机体的反应。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2024年12月。
那么,大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其实,“条件反射”也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发现并详细研究了这一过程:在他的实验中,以狗作为实验对象,以“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无条件反射”,以“铃声”作为“中性刺激”。
他让“中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出现,也就是每次在给狗食物之前,先响起铃声,然后立刻提供食物,在这样多次的重复实验后,观察是否仅仅响起铃声,不再提供食物,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实验结果是,狗听到铃声后,会自然地分泌唾液。而这时候,铃声就不再只是“中性刺激”,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则是“条件反应”。
《恭喜发财》为什么能带来过年的氛围?
回到开头的例子,《恭喜发财》这首歌也是一种原本不会引起特定反应的“中性刺激”,想要它能引起“条件反射”,则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刺激的学习过程。
回想一下,《恭喜发财》这首歌曲,确实总是在过年期间,当你逛商场、超市,或是在街头购买年货时反复响起。每当这个时候,这首歌就像是一道节日的信号,提醒着人们新春的脚步已经临近。 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音乐在营造节日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商场还是街头,播放《恭喜发财》这样的传统贺年歌曲,不仅能够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还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认同感。在这个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传统元素显得尤为珍贵,它帮助我们保留了对过去岁月的美好回忆,并且让每一年的春节都充满了一种熟悉而温暖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春节的红灯笼、鞭炮声,还是一家人的团聚,其实都可以成为“无条件刺激”,因为它们自然引起愉快或激动的情感反应(也就是“无条件反应”)。
所以《恭喜发财》和“过年”这件事,长期在一起出现之后,每当大家听到这首歌就能立刻联想到过年了,这首歌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形成了“条件反应”。
在电影《发条橙》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凶杀场景常常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曲同步呈现,这种反复的配对使观众在听到这首乐曲时,往往会不自主地产生紧张或恐惧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汗毛竖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段建立的条件反射,它不仅展示了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还揭示了影视作品在塑造观众心理反应方面的强大能力。 这种通过特定音乐与视觉元素的结合来触发情感反应的手法,在现代电影和电视剧中十分常见。它不仅是创作者表达艺术意图的一种方式,也反映了人类情感体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这样的手法,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从而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沉浸感。
近几年因为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而大火的《小白船》则原本是一首单纯的儿歌,在人们没有建立和谋杀剧情之间的“条件反射”时,这首歌普通而纯真,但当谋杀剧情和儿歌之间建立联系时,童真的儿歌也能变成恐怖歌谣。也有的音乐本身就能带来恐怖的感觉。
科学家发现,反节奏的非线性的噪音会让人或者其他哺乳动物不安。放在音乐中,可以具体到 A 调到降 E 的区间,或者是降 D 到 G 的区间。
反复用这种不和谐的节奏可以带来不快。比如在中世纪,音调当中有一个区间甚至开始被称为“魔鬼的区间”,它指的是间隔三音,或增四音。所以《恭喜发财》之所以能够带来过年的氛围,不仅是“条件反射”的作用,音乐本身的音程、音阶、节奏、旋律的平滑程度也都很重要。比如 C 到 E(大三度)或 A 到 F(小六度)。
这些音程听起来和谐且悦耳,是许多旋律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大调(major scale)如 C 大调 (C-D-E-F-G-A-B) 整体听起来积极明亮,有助于带来愉悦感。2014 年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音乐与大脑的多个区域有着确切的联系。
音乐能作用于我们的情绪,《恭喜发财》作为一首欢快的歌曲,能够激活“中脑边缘通路”(又称奖赏途径,是脑中的多巴胺通路),中脑边缘通路里的伏隔核区域也激活水平也会更高,加强与听觉皮层、腹内前额叶等音乐加工脑区之间的链接。
这个区域是我们大脑中的重要奖赏系统,早在史前时期,当人类觅食成功时,这个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从而带来一种愉悦感。这种机制不仅在远古时代帮助我们生存,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它仍然在激励着我们追求目标和实现成就。 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尽管科技和文明已经高度发展,但我们的大脑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奖赏机制。这表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愉悦体验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提示我们在设计教育和激励机制时,应该考虑到这种内在的奖赏系统,以便更好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晚会上听到《难忘今宵》时,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不再对每年都是同一首歌曲感到好奇。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一种稳定性和传统延续性。每到新年之际,《难忘今宵》作为春晚的经典曲目,不仅唤起了无数人的共同记忆,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尽管每年的晚会内容都在不断变化,但这首歌曲始终如一,成为了中国新年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不变的元素让人们对新年充满了期待,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
那么,还有哪些歌曲能够触发你的条件反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