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当今所谓‘旗舰机’已失去‘旗舰’本色?
普通手机逆袭:当今真正的旗舰究竟是谁?
最近,托尼在浏览知乎时,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今花费六七千元购买旗舰手机,是否算是缴纳智商税?
说实话,如果是在三四年前看到这个问题,我可能会认为这根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因为那时的旗舰机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手机,不同档次的手机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几乎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局面。 如今看来,尽管当时旗舰机确实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市场和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让这种等级制度变得不再那么稳固。现在的消费者在选择手机时有了更多元化的考虑,不仅仅是性能上的需求,还包括价格、设计、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使得一些非旗舰级别的手机也能在特定领域展现出色的表现,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近两年来,大家或许都有所察觉,随着技术的不断普及和下沉,手机市场的格局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曾经那些界限分明的高端、中端和低端市场如今已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不同层级手机之间的性能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方面,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降低使得高性价比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品牌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何在众多相似配置的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各大厂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以及更注重用户体验和服务的竞争方向。
以往厂商们在谈及“旗舰配置下放”时,通常只是让非旗舰机型搭载与旗舰机相同的处理器。
然而今年,这些手机厂商竟然将三频GPS和金属边框等以往常被“简化”的配置纷纷下放到了中端机型上。今年,各大品牌在中端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仿佛是在贴身肉搏,让人瞠目结舌。在我看来,今年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高端手机与其他手机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所谓的“旗舰”机型或许仅剩影像系统作为其独特优势。然而,就连这一最后的优势也正面临巨大挑战。在那个时候,我们或许真的不必再特意为了这个优势而选择购买旗舰机型了。
甚至用不着等以后,就说现在,最近我轮流把各家新机当做主力机在用,然后就意识到这么一件事 —— 现在很多大几千的旗舰,它们在某些方面,是真的没两三千块钱的手机用着舒服。
续航
就拿最基础的续航和充电来说吧。
前两年,当那些次旗舰、中端机以及千元机陆续配备了5500至6000mAh的大电池时,许多旗舰机的电池容量大多仍在5000mAh左右徘徊。出门在外,如果没有携带充电宝,我都不敢随意使用手机。
今年情况稍微变好些,各家旗舰机电池容量都变大了不少,但是它们相比起自家小弟还是差了一截。
比如红米K80和一加Ace5,这两款手机的电池容量都接近6500mAh,而真我Neo7更是直接在手机中配备了7000mAh的电池,这简直就像是把一个充电宝装进了手机里,真是令人惊讶。
在这批旗舰手机中,电池容量超过6000mAh的机型我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而电池容量超过6500mAh的手机更是屈指可数。
这种电池容量上的差距,在实际使用中确实会对续航体验产生明显影响。以同品牌手机为例,在相同的使用场景下,非旗舰机型与旗舰机型的总体续航时间可能会相差几十分钟到一个多小时。这样的差异对于经常需要在外奔波的用户来说十分关键,甚至足以影响他们从机场返回公司的途中是否能够维持设备的正常使用。这不仅反映出不同级别手机在硬件配置上的区别,也揭示了厂商在优化电池管理技术方面的努力程度存在差异。旗舰机型通常会采用更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更大的电池容量,从而确保更持久的使用时间。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手机时,除了考虑性能和外观外,还需要权衡电池续航能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不过呢,凡事皆无绝对,一些手机虽然配备了更大容量的电池,但由于芯片制程、元件功耗以及系统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发现这些手机的续航表现未必能胜过旗舰机型,甚至有个别情况反而不如那些旗舰手机。
当然,旗舰机中也存在续航表现不佳的情况,因此在评价具体机型时仍需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考量。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即便是在高端市场中,产品的实际表现也可能因设计、软件优化等多种因素而有所差异。消费者在选购时应更加注重个体体验与需求匹配,而非单纯依赖品牌或型号的声誉。此外,这也反映了手机厂商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电池技术和系统效率,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
充电
近年来,旗舰手机在有线快充方面似乎并没有太多突破,给人一种“够用就行”的感觉。相比之下,次旗舰和中端手机却在快充技术上大展拳脚,甚至有些定价在千元级别的手机,其充电速度已经接近或达到了高端机型的水平。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为何高端市场对快充技术的提升显得相对保守?或许是为了平衡成本与性能,高端手机更注重其他方面的创新与体验,如摄像头质量、屏幕显示效果以及处理器性能等。而中端市场则通过提供更快的充电速度来吸引消费者,这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展示了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这样的发展态势对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即使是价格更为亲民的产品,也能享受到前沿科技带来的便利。
你看啊,今年 vivo X200 系列还有小米 15 系列,它们的有线充电功率全系都是 90W,而 OPPO Find X8 系列的充电功率全系都是 80W,这两年基本就没怎么提升,有几家甚至还开了倒车。
尽管像iQOONeo10、红米K80 Pro、一加Ace5 Pro等手机的充电功率都达到了100W及以上,而真我Neo7、一加Ace5以及红米K80的充电功率则为80W或90W,这些产品在快充技术上的提升确实让人感到振奋。这表明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各大品牌也在竞相提高充电效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趋势不仅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消费者现在可以期待更快的充电体验,这对于忙碌的生活方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最近我从iQOONeo10Pro换回了vivoX200Pro,对这台小灭霸的充电速度确实有些不适应。虽然iQOO的电池容量比vivo多出100mAh,但前者只需半小时左右就能充满电,而vivo则需要大约五十分钟。
防水等周边配置
包括防水功能也是如此,以前基本上只有各品牌的旗舰机才具备防水性能,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型也开始支持这一功能。甚至在最近发布的新款手机中,一些机型的防水等级竟然超过了它们的旗舰版本,真是令人意外。
比如红米Turbo4除了支持常见的IP68防水标准,你还知道它同时支持IP66和IP69的防水等级,其防水性能甚至超过了小米15。
需要指出的是,防水等级并非数值越高就越强,而是各自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例如,IP66能够防护强烈喷水的侵袭;IP68则适合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而IP69则可以应对高温高压喷水的挑战。
这表明理论上你可以边洗澡边用红米Turbo4玩游戏都没问题(各位用户还是不要尝试,万一进水了,厂商可能不会给予保修服务。。。)
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发展,超声波屏下指纹识别和无线充电等功能已经开始逐渐普及到次旗舰乃至中端智能手机上。同时,双频GPS和三频北斗导航系统也不再是高端手机的专利,而逐渐成为这些设备的标准配置。 这种趋势不仅表明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和生产效率提升,还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手机时有了更多的灵活性。中端市场用户现在能够享受到以往只有旗舰机型才能提供的先进功能,这无疑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并且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选购手机时应更加关注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顶级配置”。
在我看来,超声波屏下指纹技术和无线充电功能对于次旗舰和中端智能手机而言,确实可以视为一种额外的加分项。拥有这些功能当然会提升手机的整体吸引力,但即便没有,也不必过于担心。毕竟,消费者在选择这类手机时,更应关注处理器性能、电池续航以及摄像头质量等核心配置。 这样的配置让手机更加全面,满足了那些追求最新科技体验的用户需求。然而,考虑到成本和定价策略,制造商可能需要在高端功能与性价比之间做出平衡。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这些附加功能并非必需,因此它们的存在与否不应成为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使用习惯和预算的最佳平衡点。
但旗舰机要是谁缺了这俩,就有点尴尬了,至于具体是哪几台机型不支持,在这里我就不直接点名了,就当是埋个彩蛋,留给各位差友在文章底下评论区自行发挥~ 外观
另外,近期许多中端手机不仅采用了玻璃背板,还将边框换成了金属材质,这大大提升了它们的外观和质感。尽管在细节方面仍能察觉与旗舰机型的差异,但至少不再显得那么廉价了。
反观旗舰这边,大家是否留意到,目前部分旗舰机型如华为Mate70系列和OPPO FindX8 Pro,它们的部分版本后盖材质已不再是玻璃,而是采用了一种名为“锦纤”的新材料。
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它比玻璃更轻、更薄、更耐刮的同时,抗冲击性也更强,而且看起来很有质感,但唯一不足的是摸起来的手感比起玻璃略逊一筹。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偏爱玻璃后盖。
但如果你偏好给手机加个保护壳而不是裸机使用,那也无可厚非。戴上壳之后,大家的感觉也就差不多,而且由于非旗舰机型在摄影方面不是特别突出,摄像头部分不会像旗舰机那样显得过于抢眼,所以整体手感可能会更舒适一些。
性能
关于性能方面,根本无需多言,如今上一代的旗舰芯片被下放到中端机型已经成为了各大厂商的常规做法。甚至在下一代芯片发布之前,等到年底各家旗舰手机发布完毕后,次旗舰手机很快就会采用这些同款芯片。
在最近这批新机里,一加 Ace 5 Pro、红米 K80 Pro 还有 iQOO Neo 10 Pro,它们搭载的就是最新的旗舰芯片,至于一加 Ace 5、红米 K80 还有 iQOO Neo 10,则是搭载了上一代旗舰芯片。
这么说吧,不管是次旗舰还是中端机,它们的底子就摆在这里,日常使用还真不一定能跟旗舰拉开明显差距。
相反,某些旗舰手机由于配备了更高规格的摄像头模组,占据了机身很大的空间,无法像一些次旗舰那样在散热设计上投入更多资源。这使得这些旗舰手机在性能释放方面,有时甚至不如那些次旗舰手机来得激进。 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感到遗憾。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于高性能与高质量摄影的需求都在提升。然而,目前看来,厂商们似乎难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优化设计,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同时又不牺牲拍照质量,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未来的创新技术能够解决这一难题,让旗舰手机在各方面都能达到理想状态。
在之前的测试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旗舰手机的游戏表现甚至不如某些强调性能的次旗舰手机稳定。例如,红米K80 Pro以更高的画质设置运行时,其帧率表现与其他旗舰手机相当,同时在温控方面也做得很好。
原神 865P 分辨率下,K80 Pro 的帧率表现:
我承认啊,如今旗舰机市场竞争激烈,但与次旗舰、中端机乃至千元机全方位的竞争态势相比,旗舰机给我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将所有的技术亮点集中在了“摄影”这一领域。
一英寸主摄、双潜望镜头和浮动镜头模组的应用使得手机摄影更加灵活多样。2亿像素超级长焦技术不仅能够捕捉到更远的画面细节,还能在低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清晰的照片。无级可变光圈的设计让拍摄者可以根据环境光线的变化来调整光圈大小,从而获得最佳的曝光效果。而多光谱摄像头则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色彩信息,帮助用户更好地记录和还原真实的色彩。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展示了智能手机在摄影领域的强大能力,也预示着未来手机摄影将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专业需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方便地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瞬间;而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这样的设备无疑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手机摄影将会有更多令人惊喜的功能和技术革新。
这些我们之前听说过,或者压根都不知道的玩意,这几年全被厂商轮番塞了个遍,以至于现在各家旗舰机发布会,基本有超过一半时间都在聊影像,搞得好像不吹影像就没其他东西能说一样。
说实话,对于手机厂商们的这种策略,我个人其实并无异议,并且非常能够理解他们为何采取这样的做法。毕竟,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到了如今的地步,大概也只有摄像头技术还能在差异化上做些文章了。
大家使用的芯片主要集中在相同的类型,安卓系统方面除了高通之外就是联发科。手机的外观设计也大致相同,正面屏幕要么是直屏要么是曲屏(包括等深微曲),而高端机型的背面大多采用“奥利奥”风格的摄像头模组设计。
至于系统功能各家更是互相抄,根本谈不上有多特色。
但问题偏偏就出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旗舰,太过依赖影像来制造差异化或者凸显优势,有些甚至已经夸张到了不惜牺牲其他方面的体验,来强化影像的程度,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 顾此失彼 ”。
比如OPPO Find X7 Ultra牺牲了续航能力以配备双潜望式长焦镜头,小米13 Ultra因机身背面过于沉重且摄像头部分突出明显而受到用户广泛批评。
结果就像你们前面看到的,如今旗舰机在很多地方,其实都已经被次旗舰和中端机给反超了,这会儿甚至连千元机都能上来跟旗舰干一架。。。
往好的方面想,是最近这几年其他手机的进步太大了,我们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到不错的用机体验。
但换个角度来说,也是手机厂商们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毕竟如今旗舰手机已经接近技术瓶颈,不得不在影像方面做出妥协。回顾手机市场,中端机型的需求量远大于那些价格动辄几千上万的高端机型。
既然如此,他们索性从功能层面进行区分,通过牺牲部分硬件体验,来换取更好的影像能力,从而维持其一贯的“高端”形象。与此同时,他们悄悄地将高端机型中的优质技术下放至中端机型,打造出全新的全能机型。在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与其他品牌展开激烈较量。
作为一名消费者,即使我口袋里有钱,我还是希望能够“既要又要”。毕竟,买了一部旗舰手机回来,结果日常使用体验竟然还不如一款中端均衡机型,这种情况你能接受吗?
最近有厂商尝试利用AI技术来提升手机的影像能力,从而为硬件腾出更多空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欢迎的进步。毕竟,消费者只需购买他们认为好的产品即可,而具体的实现细节则留给厂商去解决。AI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现有的摄像头配置,还能降低对高端硬件的需求,使得高性能的摄影功能变得更加普及和可负担。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荣耀 200X 照片云端 AI 优化前后:
虽然目前这种方法仍然不太可靠,稍有不慎照片就可能出现失真,但如果未来这条路真的能够走通,或许各大品牌旗舰机型就不需要再进行配置上的妥协了。
仍然期待能够有一款在各个方面都毫无短板、各项性能均能达到顶级水平的旗舰手机问世。
到时候你看我买不买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