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大动作!终于确定新发展方向!
音乐行业巨头联手,引领数字音乐新浪潮
数界探索
这年头,听歌软件似乎越来越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而非实质性的内容丰富。现在,这些应用不仅拼命添加各种功能,还频繁卷入与其他平台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往往并不是因为版权问题,而是源于彼此之间的模仿与抄袭。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网易云音乐公开指责QQ音乐抄袭自家产品的一些核心功能,比如个性化的播放器DIY功能、仿黑胶唱片的播放界面,甚至还有类似于“一起听”的音乐房间功能。网易云音乐在声明中详细列举了这些相似之处,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对原创性和独特性的重视。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应用市场竞争的另一个侧面,即对用户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关注超过了对音乐本身质量的追求。这不仅反映出当前数字音乐市场的一种趋势,也揭示出平台间竞争策略的变化。一方面,这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互动性强的功能来增加用户的粘性;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一些平台缺乏自主创新的尴尬局面,转而通过模仿竞争对手的产品特性来争取市场份额。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又能保护原创作品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平衡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关系,以创造更加健康和谐的市场环境。
酷狗音乐站出来为自家兄弟撑腰,转发了一条去年10月份的旧微博,上面写着“我这个算什么式创新?”这句话直接对准了网易云音乐。随后,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等平台似乎找到了应对策略,QQ音乐则暗中使用《多余的解释》以及周杰伦的《枫》来进行回应(不过网易云音乐并没有获得周杰伦的版权)。尽管抄袭事件并未引发广泛关注,但网易云音乐却因版权问题遭到了网友的大量批评。同时,QQ音乐也没能幸免于难,被指责声不断。大家普遍认为:QQ音乐已经受到了两记重击,而网易云音乐则像是遭受了降龙十八掌般的打击。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当前音乐平台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更在于版权资源的争夺。双方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优势,但最终,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此外,这也反映出版权问题在数字音乐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音乐平台需要更加重视版权保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等平台终于明确了发展方向,但这并不是它们之间首次发生冲突。两年前,网易云音乐曾指责QQ音乐、酷我音乐以及酷狗音乐等平台存在盗播、洗歌、抄袭产品功能及视觉设计等问题。在商业竞争中,这两家公司互相看不惯对方并不奇怪,但同样是争斗,总觉得这场斗争似乎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缺乏新意。以当时最为活跃的腾讯音乐为例。
27 亿美元拿下酷狗、酷我的母公司中国音乐集团,为了抢到环球音乐 3 年的独家版权,不惜把价格抬到 4.5 亿美元( 3.5 亿现金+1 亿股权),后来又是入股环球音乐,又是买断周杰伦的独家版权。网易云和QQ音乐们 终于想清楚要做什么了反正靠着这些大手笔,那个时候腾讯音乐几乎拿下了国内 90%的曲库版权。不过树大招风,没多久版权局就开始“撮合”腾讯音乐和其他几个平台版权互授, 2021 年甚至直接给腾讯音乐开了张反垄断罚单。
但当年动不动就震死个小虾米的音乐平台大战,现在居然开始争一个图标、一个功能了?网易云和QQ音乐们 终于想清楚要做什么了为了搞明白国内在线音乐平台到底是个啥情况,差评君也去查了查资料,发现所谓的“格局小”和“无聊”的背后,其实是如今的在线音乐平台,已经走过年少轻狂,变得越来越成熟了,甚至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最明显的就是在月活数据上,腾讯音乐和网易云不再那么支棱了。QuestMobile 的数据显示,国内在线音乐第一梯队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等平台终于明确了发展方向。自2019年以来,腾讯音乐的月活跃用户数一直保持稳定,但实际上是持续下滑。虽然网易云音乐的月活跃用户数仍在增长,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据统计,2020年至2023年,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分别为1600万、2890万、3830万和4412万。乍一看,这些数字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每年增加超过1200万付费用户,变为每年仅增加约500万。不过,对于这些数据,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还需要仔细分析。
从不断攀升的付费率可以看出,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似乎终于明确了自己作为音乐平台的本质。以这两家公司为例,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两大业务:在线音乐和社交娱乐。在线音乐部分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用户购买会员和广告收入,而社交娱乐部分则主要通过直播送礼等形式来实现。尽管社交娱乐业务看起来与音乐平台的核心业务有些脱节,但它确实为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带来了不少收益。可以说,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等平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际上,当年腾讯音乐之所以能够成为“唯一盈利的音乐流媒体”,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社交娱乐业务提供的资金支持。
2018年,腾讯音乐的社交娱乐服务收入,远超其在线音乐服务收入,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去年第二季度。网易云音乐同样如此,自上市以来连续两年,主要依靠社交娱乐业务支撑业绩。尽管几年前各大音乐平台在版权争夺上激烈竞争,但无论是付费用户转化还是版权转授带来的收入,并未立即显现显著效果。原因很简单,相比于愿意大手笔消费的“榜一大哥”们,普通用户在音乐上的花费相对有限。 这种现象反映了数字音乐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交娱乐功能在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增加收入方面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平台而言,如何通过社交互动来增强用户黏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社区氛围来促进消费,成为关键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也提示我们,单纯依赖版权争夺或提高付费率并不是可持续的增长策略,更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和服务创新,以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到音乐的社交活动中来。
腾讯音乐每月在线音乐 ARPPU (每个付费用户产生的平均收入)是 8.5 元,每月社交娱乐 ARPPU 是 175.1 元( 2021 年),这个指标,网易云同期分别是 6.7 元和 448.1 元。哪边才是花钱的大爷,显而易见了吧。网易云和QQ音乐们 终于想清楚要做什么了可惜好景不长,直播这些泛娱乐化业态开始了一波整顿,在线音乐平台也不得不调整收入结构,这两年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社交娱乐收入占比一降再降,近乎腰斩。很显然,接下来的压力马上就要给到在线音乐服务。
而去年二季度,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收入同比增长 47.6%,收入占比 58.3%,第一次超过了社交娱乐,网易云音乐也是去年一季度,在线音乐服务的收入超过了社交娱乐。这成绩的背后,是腾讯音乐和网易云的各种在音乐领域的微操。不让签独家版权,那就抢独家首发。像腾讯音乐跟乐华、时代峰峻还有 YG 娱乐等公司都有合作,新歌抢先 30天上线,数字专辑让一部分粉丝先“付起来”,钱挣到了,首发平台的宣传目的也达到了。
网易云和QQ音乐们 终于想清楚要做什么了对国外的音乐流媒体也是有样学样, Apple Music 音质 nb , QQ 音乐今年也狂卷音质, DTS 音效、杜比全景声和臻品音质齐活儿,国内暂时还找不出第二家。AI 歌手火,腾讯音乐就跟王力宏工作室合作,搞了个官方版 AI 力宏。除此之外,还把会员体系分成了好几档,对付费用户进行了又一波“提纯”。而网易云音乐一手以价换量也玩得贼溜。
跟电商、长视频平台搞捆绑销售,这就已经有一大茬流量了,推 5 元学生会员,还升级了黑胶会员多端一个 vip 搞定,主打的就是性价比。前阵子又多了个类似小红书的“笔记”功能,虽然被不少人吐槽,但对平台上那些独立音乐人来说,怎么不算是一个曝光的好机会呢。网易云和QQ音乐们 终于想清楚要做什么了包括这次“抄袭风波”中提到的一堆产品功能,其实也是各家想法子提升用户体验的缩影罢了。
就是吧,不知道啥时候能学一学国外音乐流媒体“干净”的页面,听歌的套路再简单点,好吗?!反正就是这么一折腾,月活虽然不如之前支棱了、会员还涨价了,但愿意为音乐花钱的人却多了。光是腾讯音乐今年三季度的付费人数,就比去年同期多了上千万,网易云也终于开始盈利。我也大胆预测随着咱们音乐市场的成熟,之后音乐平台之间的战争,会像海外的 Spotify 一个劲儿卷算法、 Apple Music 卷音质那样,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抠细节。
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等平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但即便它们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也未必能轻松盈利。一方面,近两年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在线音乐行业带来了一定冲击。不仅分流了大量用户,许多新歌的首发和传播也开始转移到短视频平台上,几乎就要把华语乐坛变成“抖快”的天下了。另一方面,在线音乐平台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搬运工”,真正获利的依然是上游的唱片公司和音乐版权方,平台最多只能分到一些残羹剩饭。尽管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很早就开始扶持独立音乐人,但目前这种规模仍然无法与每年高达上百亿元的版权支出相抗衡。
说到底,在线音乐平台虽然已经步入正轨,但可能仍需面对艰难时刻,这或许是因为其商业模式导致了不利的竞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