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标准数字化转型加速进行,15项纸质标准已启动转型计划
数字化浪潮下,我国标准迈向智能化时代
数界探索
12月15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标准委今日(注:12月15日)表示,目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关键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于标准研制的及时性、适用性和易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以纸质文件为主的标准化模式由于研制效率低下、周期漫长以及水平有限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这一矛盾日益凸显。 在我看来,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现有的标准化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纸质标准化模式在信息传播速度、更新频率以及应用便捷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亟需引入更加高效、灵活且适应性强的标准研制方法,比如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以确保标准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此外,还需要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标准制定路径,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导,我国现已全面启动标准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工作,涵盖从顶层设计到关键技术,再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项目。
2024年:成功立项15项国家标准,初步奠定了我国标准数字化转型共识与通用技术规则基础。 在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功立项15项国家标准无疑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们在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技术规则体系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确保我们的标准体系既能满足国内需求,又能与国际接轨,共同促进全球数字生态的健康发展。
2025年:大力推进国家数字标准馆建设,整合聚焦标准大模型、智能研制、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科研力量,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全球领先的标准数据资源中心和标准研究与服务平台。同时,依托新成立的全国标准化研究机构协作机制,联合各级标准化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和完善标准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与协同服务的新模式,共同塑造标准数字化合作的新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的进步,更要注重标准化工作的社会效益。通过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合作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增强公众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在标准化领域的领先地位。此外,这种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也为解决标准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生态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