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维基百科,让知识更上瘾?!」-大浪资讯

admin72025-02-14 01:18:03

「AI助力维基百科,让知识更上瘾?!」

「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让维基百科更加令人着迷!」

   如何摆脱沉迷短视频导致的时间浪费?关注屏幕时间和简化数字生活的方法都很有效。现在,有一个新的应用程序采用了“以毒攻毒”的策略:既然你总是想看下一个视频,那就让你看个够。

「AI助力维基百科,让知识更上瘾?!」

   近日,某位外国网友开发了一款应用,允许用户以刷抖音的方式浏览维基百科词条,因此这款应用被命名为“抖基百科”。这种创新的方式无疑为传统知识获取方式带来了新鲜感,让信息搜索变得更加轻松有趣。然而,这样的设计也可能引发对信息深度和准确性的担忧,因为快速浏览可能无法让用户充分理解复杂或专业的内容。无论如何,这一尝试展示了技术如何影响我们学习和分享知识的方式,值得进一步观察其长远影响。

「AI助力维基百科,让知识更上瘾?!」

   「WikiTok」。

「AI助力维基百科,让知识更上瘾?!」

   随机出现的维基百科页面|图片来源:WikiTok

「AI助力维基百科,让知识更上瘾?!」

   不要认为维基百科枯燥乏味,许多人曾有过“原本只是想查阅一个小知识点,结果却不知不觉地在维基百科的网络中越陷越深,在无穷无尽的链接中不断跳转”的经历。维基百科的社区中甚至为此创造了一个专门术语,用来形容这些用户。 这种现象其实揭示了维基百科作为一种知识平台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还通过内部链接的设计鼓励用户探索更多未知领域。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创新,也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和分享的新模式。维基百科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激发用户的求知欲,让人们在享受知识乐趣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世界。

「AI助力维基百科,让知识更上瘾?!」

   Wikiholic(维基成瘾者)。

   我满怀期待地打开了WikiTok,经历了一次兼具教育与娱乐的「信息沉迷」体验。

   拒绝算法,套壳但不够 Tok

   WikiTok是一款非常简单的网页应用,界面仅包含一个随机的维基百科词条,用户只需下滑页面即可刷新出另一个词条。若用户想收藏某个词条,可以点击“收藏”按钮。点击“阅读更多”则会跳转至该词条在维基百科的官方页面。值得注意的是,词条之间的显示完全是随机的,没有采用任何推荐算法。

   WikiTok的宗旨在于让用户能够随机获取一些有趣的资讯,从而拓宽视野。在空闲时刻,它以“短信息”的形式替代“短视频”来消磨时光。据ArsTechnica报道,这种方式让人们在每次滑动时都充满期待,因为不知道下一条信息会通往何方,这种未知性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个人体验是,30 条里能刷出 1 条感兴趣的|图源:WikTok

   然而,怀着这样的期待去体验后,我对WikTok完全没有上瘾的感觉,反而觉得有些浪费时间,还不如看看抖音(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无算法推荐,内容过于随机。

   WikiTok 的开发者 Gemal 坚决抵制兴趣算法,他表示「很多人给我发消息,甚至在 GitHub 上评论,想让 WikiTok 加入算法。我不得不说,我们日常生活里已经被无情且不透明的算法所统治,为什么不能在世界上有一个小角落,没有任何算法?」

   开发者的想法很理想,但体验很糟糕。

   我不得不下滑数十次,才能看到一个有点点感兴趣的词条,随机推送的机制,就相当于我在总计超过 6400 万个维基百科条目里开盲盒,我原本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但实际上是在大海捞针。

   刷了半个小时就刷到四条略微感兴趣的条目|图源:WikiTok

   想象一下加入了算法推荐的 WikiTok 多么有趣。

   最近我沉迷于中世纪背景的游戏《天国拯救2》,对中欧中世纪的历史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内提供了丰富的维基词条来增加玩家的知识。因此,每当我在WikiTok上看到与之相关的词条,例如“锁子甲”、“城堡”以及“波西米亚战争”,我都会毫不犹豫地点进去阅读,这些词条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让我更加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故事中。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我发现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历史。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过去的文化和习俗,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后 WikiTok 会给我推荐越来越多的中世纪相关词条,我不需要准备三个小时读完「中世纪」这一维基百科词条。而是在各种碎片时间里打开 WikiTok,就能快速了解一个我感兴趣领域的小知识。

   然而实际上,我在 WikiTok 上刷了接近五十个词条,才刷到一条「锁子甲」,而后类似词条再也没出现过,点了 ??也只是把「锁子甲」收藏后待日后翻阅。

   目前WikiTok仅仅是一个浏览界面,但它忽视了一个关键点:TikTok的核心在于其算法,正是这个算法使得平台能够在相关的内容之间进行一条条的横向推荐。

   传统维基百科无需额外算法,因为其内部已包含丰富的关联链接。例如,当用户浏览“中世纪”这一词条时,会发现该词条本身文字量超过两万字,并且包含数百个可供跳转的新词条,以及上百篇引用文献。此外,还有数十个推荐的进一步阅读的相关网站。

   WikiTok结合了TikTok和维基百科的特点,但它并不像TikTok那样依赖单一的信息来源进行传播,也不像维基百科那样将所有信息完全展开供人查阅。WikiTok选择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模式,即在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不进行信息关联。这种做法可能有助于用户获取更加独立的信息片段,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碎片化,使得用户难以获得一个完整而连贯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来探索各种话题,避免了因信息过度关联而可能产生的偏见。另一方面,这也要求用户具备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以便从分散的信息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需求,将是WikiTok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

   维基百科「中世纪」条目下有无数链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说白了,目前这种形式并未体现出WikiTok中的「Tok」元素,而且维基百科本身也设有一个名为「随机词条」的链接。点击进入后,会随机推送一条词条内容,并没有任何算法或数据关联。

   WikiTok的形式并未在随机维基上取得显著突破。不过,我们也不应过分苛责WikiTok,毕竟:

   它是一个靠 AI,一个半小时就做出来的网页应用。

   靠 AI 能做出「抖音版维基百科」吗

   WikiTok 源于开发者 Tyler Angert 发了一条推文「一个疯狂的点子:整个维基百科都在一个单页,可滚动的页面上。」在网友评论「甚至更好的是,一个可以根据你的兴趣,无限下滑的维基百科页面。」而后 Angert 将这个想法命名为「WikiTok」。

   此后,这条推文迅速获得了上百次转发,并在几小时内引起了开发人员Gemal的注意。 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力量,也展示了社交媒体如何能够快速将一个普通事件放大至公众视野之中。在这个案例中,一条看似普通的推文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信息时代特点的一个生动注解,也提醒所有从业者时刻关注网络动态,以免错失重要信息或机遇。

   维基百科「抖音版」最初的 idea 来源|图片来源:X

   Gemal 觉得可以用 AI 编程,马上做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MVP)。在 Claude、Cursor 等 AI 模型下,从凌晨十二点半刷到 WikiTok 的想法,到凌晨两点,Gemal 靠 AI 把 WikiTok 做出来了。

   不到 24 小时,靠 AI 编程让想法成真| 图源:X

   第二天,Gemal推出的WikiTok在推文转发量突破千次大关后,其产品迅速登上了HackerNews的当日新闻榜首。

   Gemal 表示,WikiTok 的代码量非常小,仅有几百行,而这些大部分都是由 Claude 编写完成的。他已将这个项目开源发布到 GitHub 上。尽管如此,Gemal 依然坚定地支持 WikiTok 反抗算法的立场。 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尽管 WikiTok 在技术层面上相对简单,但它背后的理念却十分深远。开源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技术的传播与改进,也体现了开发者对开放性和透明度的追求。然而,Gemal 对于该项目持续坚持反算法的态度,表明了他对于当前算法控制下的数字生态系统的担忧。这提醒我们,即使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维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然而,算法并不是 WikiTok「无聊」的唯一原因,还有形式的问题。

   WikiTok条目的呈现方式仅为简洁的文字摘要,并配以条目中的放大图片,整体观感显得较为简陋。 这种设计虽然简单直观,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往往需要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更为详尽的信息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简洁固然是一种美,但在吸引用户注意力和提供深度信息方面,或许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在简洁与丰富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WikiTok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清晰度仿佛穿越回 ADSL 时代|图源:WikiTok

   虽然整个WikiTok项目在AI的帮助下仅用了一个半小时就搭建起了基本框架,但人们不禁思考:是否可以借助AI的力量让这个项目的外观更加丰富多彩呢? 尽管AI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项目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型,但如何进一步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来增强其视觉吸引力和用户体验,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对于一个面向大众的应用来说,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功能,还需要能够吸引用户的眼球,让用户愿意停留并深入探索。因此,未来或许可以通过与设计师和AI专家的合作,为WikiTok增添更多个性化的元素和互动体验,从而实现从内到外的全面升级。

   尽管WikiTok支持14种语言,但在选择特定语言后,它的搜索范围确实被限定在了相应的维基库内。以英语为例,作为维基百科的第一语言,它拥有近700万条目,相比之下,中文仅有约150万条目,排名仅为第12位。这种现象反映出不同语言在信息丰富度上的显著差异,也提醒我们在利用跨语言工具时需要考虑其局限性。这不仅影响到用户获取全面信息的能力,也对研究者进行多语言比较研究带来了挑战。

   如果 WikiTok 可以引入 AI 的翻译优势,就可能打通维基百科条目之间的语言壁垒,间接扩充了用户可访问到的条目数量。

   在内容展示方面,AI同样能为WikiTok带来更多元化的形式。例如,可以将WikiTok与Sora、Runway、可灵等AI生成视频平台相连接,提取维基百科的文字摘要,并制作成15秒的短视频或动态图文,甚至加入由AI生成的语音解说。

   关于知识和信息,AI还能够实现动态可视化,甚至可以创建交互式3D模型、时间轴动画以及信息图表来帮助理解。

   通过加入推荐算法的助力,这是否更加贴近心目中的「WikiTok」,一不留神就变成了Wikiholic(维基上瘾者)。而且,推荐算法和AI词条短视频可以作为可选功能,使得坚守传统维基方式的用户依然能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同时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沉浸式的使用体验。

   维基百科作为互联网上一座知识宝库,其信息的准确度、知识密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同样是利用碎片时间,从“刷了三个小时TikTok,感觉虚度了人生”到“浏览了三小时维基百科,浅浅了解了一个新领域”,这种转变无疑更有意义。获取的知识更多了,心理上的负罪感也减少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不仅能够消磨时间,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这种学习过程轻松而有趣,不需要刻意去记忆或理解,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素养。因此,不妨多利用这样的平台来充实自己,让碎片时间变得更有价值。

   别说,在这个AI迅速发展的时代,我非常期待能够见证一个成熟的WikiTok平台的诞生。它能够在搜索引擎、大语言模型、算法推荐和传统百科全书之间找到一条独特的道路,并且能够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和喜爱。 这样的平台可能会结合短视频与百科知识的特点,通过简洁明了的视频形式来传递复杂的信息。这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途径。此外,这种模式也有助于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感,使他们不仅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也能成为知识的贡献者。 总之,我相信这样一个平台的出现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让学习和探索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