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智行火爆一周年,50万台车销售破纪录-大浪资讯

admin162024-12-02 23:23:50

华为鸿蒙智行火爆一周年,50万台车销售破纪录

华为鸿蒙智行:刷新销售纪录,智慧出行新风潮

数界探索

   那四个字,不是虚假宣传。

华为鸿蒙智行火爆一周年,50万台车销售破纪录

   华为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从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无名之辈,一跃成为了舞台中央的焦点。

华为鸿蒙智行火爆一周年,50万台车销售破纪录

   11月26日,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上,华为首次推出了其首款超豪华车型——尊界S800,预售价定在100万至150万元之间。尽管在这次持续两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中,关于尊界S800的介绍仅占用了10分钟,但这并未影响其吸引众多目光。仅仅两天后,这款高端车型便公布了其上市后的首份成绩单:在48小时内,该车共获得了2108个订单。

   不过,在笔者看来,相比于百万豪车亮相后所取得的「盲订」成绩,更令业界关注的,是鸿蒙智行旗下品牌车型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速度。

   这一天正好也是「鸿蒙智行」生态联盟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日。一年前的11月26日,华为正式宣布了「鸿蒙智行」的成立,并相继与赛力斯、奇瑞、北汽以及江淮合作推出了四个“界”品牌系列。据统计,这些新车已经累计交付了50万辆。

   官方称,经过32个月的努力,该品牌成功达成了「中国新势力最快交付记录」。实际上,效率可能比表面上看起来还要高,这主要得益于去年问界新M7改款后的热销,以及由此引发的消费者对华为系车型的高度关注。 这种现象反映了市场对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提升的积极响应。问界新M7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产品力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品牌形象和市场策略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关键作用。华为的品牌影响力与技术实力相结合,无疑为这款车型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这也提醒其他汽车制造商,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依然是赢得市场的根本。

   华为系在过去的一年里表现强劲,不仅改变了国内消费者的某些购车偏好,还促使整个汽车行业加速“内卷”。在短短一年内,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几乎从“亮点”变成了“标配”。从无到有,已有超过15个品牌在这一时间段内宣布全量推送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在汽车行业里,“时机”往往是商业较量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同级别车型的竞争中,一旦某款车型具备了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功能或价格优势,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经在消费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在我看来,这种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产品功能和价格上的差异,更在于品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捕捉和快速响应能力。一款新车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在恰当的时间点推出,并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期待。此外,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优化服务也是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制造商需要不断创新,以确保其产品和服务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品牌还需注重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忠诚度。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重新审视鸿蒙智行过去一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这一年竞争的主题尤为明显。 鸿蒙智行作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智能出行领域的重要布局,自成立以来便备受关注。在过去的一年里,鸿蒙智行不仅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还不断优化其智能驾驶系统与车联网功能,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制造商及新兴科技公司纷纷入局,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成为各家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未来,如何平衡产品性能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将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考量点之一。此外,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亦不容忽视,良好的用户体验将成为品牌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重要保障。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鸿蒙智行需继续保持其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并积极探索更多可能性,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

   问界新 M7 的爆款故事

   去年9月改款上市的问界新M7,在当时新势力普遍月交付量不超过2万台的市场环境下,问界新M7仅用四周时间就获得了超过5万的大定订单,成为华为智选车业务(即后来的鸿蒙智行)乃至整个行业中的爆款产品。

   站在 2024 年年底复盘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其中有三点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分别是:新的价格策略、智能化功能,以及品牌带来的流量效应。

   全新价格策略是问界新M7的一大亮点。在上市时,问界新M7的价格相比主要竞争对手理想L7,即便是顶配车型也便宜了整整1万元;同时,与前一代产品相比,全系车型的降价幅度达到了7万元(从31.98万降至24.98万)。可以说,这种激进的定价策略为问界新M7的热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两年里,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主要竞争焦点依然是价格战。主要策略依旧是锁定一个明确的同级对手,通过调整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问界新 M7 上市 15 个月订单已突破 30 万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今年大卖的小米 SU7 也用了相似的策划,先全面对标同级别的特斯拉 Model 3,再推出低于 Model 3 的价格以获得用户。类似的还有 2024 年增长曲线最陡峭的车企——零跑汽车,被调侃为「半价理想」,也正是依靠着极高的性价比,一路从年初的月交付 1 万出头,攀升至 11 月的单月交付破 4 万。

   其次是智能化能力,这也是华为系车型在产品端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问界新M7上市时,智能座舱以及“无图”智能驾驶成为两个重要的卖点。这些领先的智能化配置不仅使问界新M7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也吸引了大量追求智能科技体验的消费者。 我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具备强大智能化功能的车型将越来越受欢迎。问界新M7通过其出色的智能座舱和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展现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实力。这也表明,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更多地集中在智能化技术和用户体验上。

   当然,其他厂商的追赶步伐也逐步加速。到如今 2024 年年底,很少再有国内消费者质疑「为什么我的车里需要一个大屏」,反之,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几乎已经成为了 20 万以上新车的标配。

   最后一点,是华为的品牌影响力溢出。

   问界新M7在上市时恰逢两大流量高峰。首先,问界新M7的发布正值“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作为一款以家庭用车为主的车型,它能够充分利用国庆黄金周期间的客流高峰;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一点,当时华为Mate60系列刚刚发布,导致华为线下门店的客流量激增,问界新M7借此机会搭上了这波巨大的流量红利——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几乎让其他任何新势力品牌难以复制。

   智能化和「遥遥领先」

   前文提到,智能化如今已成为高端产品的标配,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华为在推广普及和产品迭代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为虽然不是中国新兴造车势力中智能驾驶或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驱,但百度、小鹏等企业在这一领域已深耕近十年。然而,这些先行者并未有效推广其智能驾驶技术。很长一段时间内,智能驾驶功能仍被视为一种尝鲜或小众极客的选择,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余承东那句广为人知的「遥遥领先」,实际上源自他对新车智能化水平的描述。这句话也被一些人视为一种调侃。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华为通过打造两款热销车型(问界新M7、问界M9),成功地让更多消费者对L2级自动驾驶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截至11月底,鸿蒙智行50万车主累计的智能驾驶里程已超过9.3亿公里。L2级别的辅助驾驶及自动泊车功能已经成为日常使用频率极高的功能。 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智能驾驶技术正在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许多车主出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不仅显著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度,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驾驶员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负担。自动泊车功能则进一步简化了停车这一传统难题,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未来的智能驾驶功能有望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消费者。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不断投入研发和积极推广,确实促使了一大批竞争对手纷纷跟进,加速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步伐。 华为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持续深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实力,还激发了整个行业对于智能化转型的热情。这种正向的竞争态势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最终使消费者受益。同时,这也提醒我们,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理想汽车积极投身于此次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活动之中|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积极推广行动值得赞赏。通过此次传播活动,理想汽车不仅展示了其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这一前沿科技的认知与接受度。这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积极探索的重要一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像理想汽车一样,投入到这场技术革命中来,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进步。

   从去年的“开城大战”,再到今年的“端到端”以及“车位到车位”,大家逐渐意识到,智能驾驶(智驾)功能不再是汽车的附加特性,而是能够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智驾能力还能显著提升一个智能汽车品牌的整体形象。作为理想汽车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蔚来也在今年加大了对智驾技术的研发投入,不仅为了摆脱过去被戏称为“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形象,还希望率先实现端到端的自动驾驶体验以及从车位到车位的自动泊车功能。这表明整个行业对于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和市场推广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智能驾驶技术正逐步成为衡量一款智能汽车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各大品牌纷纷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既是为了提升自身产品的吸引力,也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地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同时也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因此,企业需要持续关注并投资于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从去年的去高精地图开始,再到 2024 年各家纷纷尝试将大模型融入智能驾驶开发中,并纷纷尝试推出不含激光雷达的纯视觉方案,智驾的成本也在进一步下降。今年 8 月,小鹏就将 L2+级纯智能驾驶下放到了 15 万级别的 A 级车型 MONA M03 上,且成功将其打造成了该细分市场的爆款。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智能驾驶系统将不再局限于20万、3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遥遥领先」之后,智能驾驶系统将成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的标准配置。 这一趋势表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率将会显著提升。这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科技体验需求的增加,也预示着整个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未来,智能驾驶系统的成熟与普及将极大提升用户的行车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也将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此外,这也意味着车企需要进一步加大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竞争力。

   「华系」需要新爆款

   从0到50万,尽管鸿蒙智行的四“界”品牌均已集结完毕,但现阶段的主要订单依然来自问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鸿蒙智行在品牌扩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表明问界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依然强劲。这不仅是对问界产品品质的认可,也显示出消费者对于鸿蒙系统与汽车结合所带来的智能化体验的高度评价。随着更多品牌加入,鸿蒙智行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更全面的发展。不过,如何平衡各品牌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及确保每款产品都能保持高质量,将是公司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其中,问界新 M7 贡献了 30 万订单,问界 M9 贡献了 18 万订单。

   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自2019年就已经开始。而且,问界品牌的产品正好填补了20-50万元价格区间内的家庭增程SUV市场空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市场定位已经被理想汽车成功验证过。 这一合作模式不仅体现了赛力斯与华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上的默契,还展现了双方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通过聚焦于高端家庭用户群体,问界品牌能够更好地满足那些追求高品质生活、注重环保出行方式的家庭需求。此外,该合作也有助于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通过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探索新的增长点。总体来看,这种跨界合作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参考,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成为关键。

   问界的大卖,助力赛力斯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实现正向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对华为而言,接下来的挑战在于,在不同的能源形式和价格区间内,我们需不断推出新的热销产品。这不仅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还需要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产品的竞争力,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创新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新型能源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更应注重可持续性,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目前,鸿蒙智行旗下的另外三个品牌分别是智界(华为与奇瑞合作)、享界(华为与北汽合作)和尊界(华为与江淮合作),其产品价格覆盖了从20万元到150万元的广阔区间。仅仅依靠“智能化”这一卖点,要在如此大的价格范围内全面布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目前智界、享界旗下的三款产品均为纯电动力形式,这并非华为的优势所在——在问界产品上,增程和纯电的销售比例仅为约1:9。相比增程,纯电车型不仅需要在产品力、售价等方面进行平衡,还非常考验车企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上的布局。今年,理想的纯电车型就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而享界S9、尊界S800对应的50万元、100万元级别的行政豪华轿车,用户需求画像与家用SUV有着显著的不同。 从市场表现来看,消费者对于增程式电动车的接受度明显高于纯电车型,这也反映出当前纯电车型在普及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消费者对于纯电车型的续航能力、充电便利性等问题仍有顾虑,另一方面,高端市场的需求与普通家用市场的诉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像华为这样的品牌而言,如何在纯电领域建立自身优势,并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消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进一步推动纯电车型的普及。

   过去几年里,中国的新势力车企们通过积极创新,在许多主流细分市场上,凭借更贴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重新定义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标准。然而,当前整体市场依然在以较低的毛利率换取销量规模。除了国产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之外,传统品牌也在通过研发和合作等方式寻求重返市场主导地位的机会。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商战还将持续白热化。除了过去32个月的经验积累,鸿蒙智行和中国新势力们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