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大浪资讯

admin72024-12-18 13:37:52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小鹏汽车大动作:告别激光雷达,SUV焕新再出发!

数界探索

   小鹏再次“背叛”激光雷达。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本月工信部发布的新车公告显示,小鹏汽车申报了两款改款车型——G6和G9,均为SUV车型。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除了外观改款升级,从照片的前脸来看,原本激光雷达的位置空空如也。这一变化不仅令人眼前一亮,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猜测。新款车型在外观上确实更加时尚动感,但取消激光雷达的设计却让人有些意外。毕竟,激光雷达作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车辆安全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如此,厂家或许有其独到的考量,未来或许会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弥补这一功能上的缺失。无论如何,这样的设计调整无疑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和MONA M03、P7+一样,G6和G9将采用AI鹰眼纯视觉智驾方案。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连续几款重要新车都取消了激光雷达配置,或许小鹏后续的改款车型都将采用纯视觉方案。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小鹏改款要去激光雷达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这个月,工信部公布了一批新申报的车型名单,小鹏汽车赫然在列。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小鹏申报的是两款SUV的大改款,一款是22年上市的G9。

小鹏汽车全面升级:放弃激光雷达,改款SUV彻底焕新

   虽然在外形结构上没有显著的大改动,但下格栅的设计已经从点阵式更换为横条式,并且轮毂也经过了重新设计。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选择双色车身搭配。

   动力方面,提供两种动力选择,分别为两驱和四驱版本。其中,两驱版本电机峰值功率为258kW,而四驱版本的前后轮电机峰值功率则分别为165kW和258kW。

   电池类型已经从三元锂电池组更改为中创新航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企业在电池技术选择上的灵活性,也反映出市场对于电池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的关注日益增加。磷酸铁锂电池以其更高的稳定性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受到青睐,尤其在电动商用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此次调整可能会对车辆的整体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同时也为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此段落中,我对电池类型变更进行了简要描述,并加入了一些个人对这种变化背后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看法。)

   另一款是23年上市的G6,比起G9而言外观改变更多。

   前脸灯从分体式的灯条改为一体式,车标上移,去掉了黑色轮眉。

   尾部采用小鸭尾造型,并且取消了尾翼选装,新增了两种轮毂可供选择。

   动力方面,依然采用峰值功率为218kW的电机;电池方面也更换为磷酸铁锂电池。

   有没有发现,从两张改款车的前脸照片可以看出,激光雷达不见了。公告中的配置列表里也没有提及激光雷达的相关信息。

   看样子,继MONAD03和P7两大纯视觉爆款之后,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纯视觉方案。 这样的选择显示了小鹏对于纯视觉技术路线的信心与坚持。在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小鹏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对现有技术路线的看好,也展示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纯视觉方案因其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普及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技术难度也较高,需要克服复杂的环境感知挑战。小鹏此举无疑将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方向。

   G6和G9车型可能会移除激光雷达,并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AI鹰眼纯视觉系统来替代。

   关于小鹏的去激光雷达方案,我们之前讲过,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硬件方面,小鹏汽车推出的AI鹰眼系统采用了LOFIC(横向溢出集成电容器)技术架构,该系统配备了前视双目摄像头以及后视摄像头,通过模拟人类视觉感知距离的方式,利用视差来计算障碍物的深度和距离。 这项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也使得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摄像头解决方案,双目摄像头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物体的位置与距离。此外,这种基于仿生学原理的设计思路,也为未来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灵感。它不仅有助于提升驾驶体验,同时也为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保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伴随着一定的挑战和风险,比如如何确保算法的鲁棒性和系统的可靠性等,这些都需要持续的技术攻关和严格测试验证。

   简单来说,就是摄像头捕捉画面的一个像素,本质上就是“光信息的容器”,容器装载的光越“多”,画面就会更亮、信息更丰富。

   而LOFIC传感器,就是让同样感光条件下的像素点,可以承载更高的光信息,特别是波峰波谷变化剧烈的超大光比场景。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像素阱旁边额外增加了一个“坑”,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环境光信息的存储容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出真实场景中的明暗变化,并将其转化为视觉信号,最终输入到感知模型中。这种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图像捕捉的真实性和细腻度,还意味着未来的影像设备在处理复杂光线条件下的场景时,将拥有更强的表现力和适应能力。这无疑为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也为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小鹏曾经介绍过,LOFIC技术可以增强摄像头精度、可视距离升级,鹰眼方案的色彩分辨能力,在弱光、逆光、大光差等环境都能看得清晰。

   感知范围上,据称,AI鹰眼的视觉感知范围已达到1.8个足球场大小,能够识别前方180米内的物体,这比上一代产品提升了125%。 这一技术进步令人振奋,它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的巨大潜力,还预示着未来在安全监控、无人驾驶和无人机导航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AI鹰眼的远距离识别能力将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从而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安全保障。同时,这项技术的发展也提醒我们关注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确保科技的进步能够真正惠及人类社会。

   AI鹰眼视觉方案在视觉信息利用效率上相比上一代提升了8倍,同时释放了20%的算力,可用于增强大模型的容量和参数量。视觉信息可以直接作为输入,在神经网络中进行处理,无需进行额外的信息转换。

   因此,延时可以减少100ms,感知规控更加灵敏,直接输出可通行空间,路径规划信息更直接,反应更快。

   MONA M03和P7+,都采用了鹰眼系统:

   MONA M03的MAX版本,是小鹏全新纯视觉的完全体方案,双OrinX 508TOPS,有2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7个为辅助驾驶服务的摄像头,以及4个360高清环视摄像头。

   P7+标配双Orin-X芯片,算力达到508TOPS,包含摄像头11个、12个超声波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一共是26个感应元件。

   想要实现纯视觉,就绕不开大规模的数据做支撑。

   算法端,小鹏汽车当前采用的是车端与云端相结合的大模型技术路径,以实现其自动驾驶系统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这一策略不仅展示了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同时也体现了其对技术深度和广度的追求。通过车端与云端的协同工作,小鹏汽车能够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持续优化算法,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这样的技术路线选择,也预示着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即更加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效的数据处理机制来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车端模型采用的是XNGP,而真正显著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在于云端的大规模模型。

   路线上与OpenAI一致,遵循尺度定律,提升模型大小、数据大小、增加训练计算量,让模型性能提升。

   目前小鹏云端大模型参数量是车端的80倍——搭配的算力是10EFLOPS(2025年)。

   小鹏开始转向纯视觉的动作,也许比我们想象得早很多。

   转向纯视觉,小鹏早有准备

   小鹏走向纯视觉,有点意外,但也没那么意外。

   说意外,主要是因为小鹏原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让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现在又说要去激光雷达了。

   小鹏对激光雷达的态度其实并不完全坚定,甚至可以说,对于放弃使用激光雷达早有打算。 从这一决策可以看出,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路径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企业需要适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小鹏的这一举动不仅反映了其对现有技术局限性的认识,也展现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小鹏的这一选择或许正是为了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

   2021年,小鹏推出了P5车型,并首次搭载了激光雷达技术,但当时何小鹏也表示,“我个人并不认为激光雷达是决定智能汽车性能的关键硬件”。

   在他看来,如果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摄像头更重要,激光雷达的作用就是提高安全性。

   P5之后的P7i、G6、G9、X9等车型,都装上了激光雷达。

   不过激光雷达的位置,并不像其他车企一样装在“脑门”上,小鹏的激光雷达是在车头位置,车灯以下,左右各一颗。

   若移除激光雷达,对车辆的外观和结构影响并不大。

   这样看来,或许小鹏去掉激光雷达是早有“预谋”。

   实际上,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摒弃激光雷达似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除了小鹏之外,越来越多的厂商也开始倾向于选择无激光雷达的方案。

   极越无需赘言,它本身就是首个采用纯视觉端到端技术方案的先锋。在我看来,这一开创性的尝试不仅展示了极越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和创新力,而且也预示着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像极越这样勇于探索和实践的企业将会引领更多颠覆性的变革。

   之后华为推出了ADS SE,作为其高阶智驾的普惠版,已经上车智界S7和深蓝S07,可实现高速NOA和智能泊车。

   此外,蔚来的子品牌乐道也转向了纯视觉方案,没有配备激光雷达。

   纯视觉已不再是一条“非主流”之路。

   但究竟要不要去激光雷达,目前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不该摘掉,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认为激光雷达可以提供必要的安全冗余。

   李斌之前也说过,激光雷达相当于安全气囊,主要是为极限场景兜底。

   而且激光雷达具备较强的穿透能力,即使在夜间或遇到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正常运作。

   但也有人坚持认为,纯视觉系统才是最有效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特斯拉CEO马斯克,他一直对激光雷达技术持否定态度,甚至戏称其为“昂贵且不必要的传感器”。在他看来,通过优化摄像头和AI算法,完全可以实现比依赖激光雷达更为安全和高效的驾驶辅助功能。 我个人认为,马斯克的观点虽然有其道理,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多元化路径。不同传感器各有优势,融合多种传感器信息可以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因此,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鼓励技术创新,探索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复杂的道路驾驶环境中,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和眼睛的视觉系统,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和摄像头识别能力的提升,纯视觉系统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能够与激光雷达相媲美。

   在应对极端天气条件时,视觉识别技术与其他传感器相结合,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和算法优化,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更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这种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智能系统的感知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其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例如,在暴雨或大雾等低能见度环境中,这类系统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帮助自动驾驶车辆或无人机等设备做出更安全的决策。这表明,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智能系统将能够在更为严苛的自然条件下稳定运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安全保障。

   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优势,那就是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产品在价格上对消费者更加友好。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