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更新的新标题:中国汽研首创北极挑战:智能驾驶面临极端考验,人驾仍不可或缺
极地探索:智能驾驶的极限考验
数界探索
12月30日,“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公众号发布了行业首个《2024中国汽研汽车指数“极北寒测”测评洞察报告》。该报告基于我国“广地域、宽温域”的地域特色,结合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对市场上16款主流新能源车型在复杂及高寒环境下的智能安全与高效节能性能进行了测评,涵盖复杂环境、高寒环境两大场景,智能安全、高效节能两大维度,包括雾天安全、逆光安全、雪天安全以及续航抗衰、充电效能、空调采暖六大测评项目共九种工况,全面评估了车辆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表现。根据测评结果,报告得出了四大洞察发现及消费者用车建议。 这份报告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宝贵的购车参考信息,也为企业研发更适应中国气候特点的新能源车型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地区的测试显得尤为重要。报告强调了新能源车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性和能效问题,这对提升公众对新能源车的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这也提醒车企在设计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日常使用情况,还要充分考虑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汇总《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雾天、在逆光条件下,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面临严峻考验。根据最新的测评结果,在这种光线条件下,配备激光雷达的测试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表现较为出色,通过率超过八成。这些系统的性能在逆光和雾天环境中尤为稳定。然而,一些采用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的车辆在雾天和逆光条件下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
在路面积雪的场景下,试验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表现欠佳,通过率低于四成。积雪导致路面摩擦力下降,进而影响了车辆的制动性能。根据报告,相关企业应当增强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与行驶数据、车辆多传感器的融合,提高其在雪天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调控水平。此外,优化算法和控制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也能更好地保障驾驶安全。 这一情况表明,智能驾驶技术在面对复杂天气条件时仍有待改进。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研究和开发,以确保智能驾驶系统能够更加可靠地应对各种极端天气。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推广智能驾驶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实际使用环境的多样性,不断进行测试和优化,以确保用户的安全和体验。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尤其是在极端天气、复杂路况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辅助驾驶系统常常面临着诸多挑战。最近的测评结果显示,在这些复杂环境中,驾驶车辆时辅助驾驶系统可能会出现误判或自动驾驶功能响应不及时等问题,例如主目标物识别转移、摄像头受限或致盲,以及激光雷达信号减弱等现象。 这表明,尽管辅助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面对恶劣天气或能见度低的情况时,系统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制造商们应当继续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驾驶员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应过度依赖这些系统。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合理的用户教育,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带来的挑战,保障驾驶安全。
根据本次试验数据,企业不应过度宣传其智能驾驶功能。企业应当重视对消费者的智能驾驶功能教学,并进一步完善使用手册。同时,企业应明确设定在智能驾驶系统受限时,必须强制提醒消费者接管车辆操作。 这一建议强调了企业在推广智能驾驶技术时需要更加谨慎和负责任。智能驾驶技术虽然为驾驶者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不仅需要通过教育和完善的用户手册来提升消费者的认知水平,还需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效地提醒消费者及时介入,以保障行车安全。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企业自身品牌信誉的维护。
根据目前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状况,驾车时仍应以驾驶员手动操作为主,需要时刻留意道路情况,并保持适当的车速。
测评结果显示,试验车辆的续航测试通过率超过了八成,表现较为优异。在整个续航过程中,用于驱动的最佳能量比例可超过83%。整车能量管理和低温下的电池保温及加热技术的应用效果良好。
充电测试的通过率目前为六成,虽然不算特别高,但已经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优秀车型的峰值充电功率可以达到惊人的133kW,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补能焦虑”。总体来看,尽管还有提升空间,但这一进展无疑为电动汽车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便利。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未来充电效率和普及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推动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之下,采暖测试结果显示,通过率仅为五成,这表明目前的采暖解决方案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PTC加热技术依然是低温环境下的主流选择,而热泵空调在-20℃的环境下效果不尽如人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和优化。 可以看出,尽管PTC加热技术在当前环境中表现稳定,但其能效和成本效益方面仍有待提高。相比之下,热泵空调虽然具有节能潜力,但在极寒条件下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和开发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升热泵空调在低温环境中的性能,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希望相关企业能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采暖解决方案。
根据测评结果显示,在平均气温为-20℃的高寒环境中,插电式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电量平衡策略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减少不必要的油电转换过程。此举旨在提高混动系统的整体效率,并在城市行驶阶段(CS阶段)降低燃油消耗。 (注:时间保持不变,仍为2024年12月)
企业在整车热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在电池热管理、高效节能空调、发动机快速暖机、余热回收利用以及主动进气格栅等节能技术领域,企业应持续提高应用效果,以改善车辆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高寒环境对新能源汽车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用户必须保持良好的用车习惯。当前时间为2024年12月。
高寒环境对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影响客观存在,必须保持良好的用车习惯。在严寒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功能,以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这样不仅有助于节省电能,还能有效提升驾驶舒适度,延长电池寿命。尤其是在2024年12月这样的寒冷月份,采取这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利用车内加热设备,可以更好地适应低温环境,确保新能源汽车的高效运行。
在冬季驾驶时,建议培养柔和的驾驶习惯,尽量避免急加速和急减速。这样可以减少低温条件下电池的放电负担,提升制动能量回收效率,从而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