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坤新材冲刺 IPO,国内光刻胶巨头销冠王欲募资 12 亿元-大浪资讯

admin92024-12-30 14:40:03

恒坤新材冲刺 IPO,国内光刻胶巨头销冠王欲募资 12 亿元

光刻胶领军企业恒坤新材冲刺 IPO,募资 12 亿元助力实现销冠王雄心

数界探索

   芯东西2024年12月30日消息,上周五,厦门一家专注于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的企业——恒坤新材,在科创板的IPO申请获得了批准。

   恒坤新材成立于2004年12月,作为中国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它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其股东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的披露,恒坤新材在国内12英寸晶圆制造先进制程上的出货量领先,这无疑是对公司技术实力的有力证明。近年来,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恒坤新材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稳定的量产水平,在市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未来有望继续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可以看出,恒坤新材不仅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市场拓展方面也表现突出。这表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希望恒坤新材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势头,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该公司自主生产的光刻材料主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和i-Line光刻胶,同时还提供TEOS等前驱体材料。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128层及以上的3DNAND、18nm及以下的DRAM存储芯片以及7-90nm技术节点的逻辑芯片等领域,涵盖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布局产品。 (当前时间为2024年12月)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市场研究,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i-Line光刻胶和SOC的国产化率约为10%,BARC和KrF光刻胶的国产化率在1-2%左右,而ArF光刻胶的国产化率则不足1%。其中,恒坤新材自产的光刻材料销售规模位居国内同行前列。

   据该研究统计,2023年度,恒坤新材的SOC与BARC销售规模均已位居国内市场国产厂商之首。

   作为国内主要的集成电路光刻材料供应商,恒坤新材已经广泛覆盖了境内的主流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累计自产销售的光刻材料超过28000加仑。 (当前时间为2024年12月)

   2023年度,恒坤新材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为1.91亿元,其中光刻材料销售规模达到1.72亿元,成功实现了对日产化学、信越化学、美国杜邦、德国默克、日本合成橡胶、东京应化等境外厂商同类产品的替代。 (注:当前时间为2024年12月,但新闻中的时间仍为2023年度,未做修改。)

   恒坤新材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以及控股股东均为易荣坤。

   该公司计划在本次IPO中募集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以及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发展战略,也反映了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雄心壮志。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这样的投资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并推动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希望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半导体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恒坤新材成立于 2004 年,设立之初主要从事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自 2014 年起推进筹划业务转型,并确定以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为业务转型战略方向。

   光刻材料主要包括SOC(旋涂碳)、ARC(抗反射涂层)、光刻胶、顶涂层、稀释剂、冲洗液和显影液等,这些材料在光刻工艺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晶圆工艺图形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良率。

   光刻工艺难度最大,耗时最长,芯片在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20到90次光刻。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光刻材料的成本约占集成电路制造材料总成本的13%-15%,而光刻工艺成本约占晶圆制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其耗时则占据了晶圆制造总时间的40%-50%。

   2017年,恒坤新材引进的进口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已陆续通过多家国内主要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的验证,并实现了常态化供应。

   自2020年以来,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陆续通过了多家客户的验证,并成功实现了销售。到了2022年,该公司自产产品的销售收入更是突破了一亿元大关。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显著进展,也展示了其在高端制造领域不断扩大的市场影响力。这表明,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2021 年~2024 年上半年,恒坤新材的累计营收超过 10 亿元,累计净利润约 2.6 亿元,累计研发投入约 1.62 亿元。

   最近三年,恒坤新材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0.38亿元、1.24亿元、1.9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22.97%。

   2023 年度,该公司自产光刻材料销售规模 1.72 亿元,其中 SOC 销售规模达 1.45 亿元,境内市占率已超过 10%。

   从毛利来看,近年来,该公司引进产品的销售毛利占比虽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占据着公司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出公司在多元化经营策略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表明引进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这一现象反映了企业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业务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尽管引进产品的利润贡献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类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相反,这可能意味着企业正在通过其他方式,如本土化创新和品牌建设,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这也提醒我们,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需要灵活应对,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以确保长期稳定的发展。

   报告期内,恒坤新材自产前驱体材料毛利率分别为-644.76%、-329.59%、-19.91%、-8.67%,毛利率持续上升但仍为负值,主要是因为产品处于市场推广期,产量较低,单位固定成本较高。

   2021年,随着恒坤新材自产产品的逐步量产,其收入规模逐渐扩大,单位成本也有所下降,从而推动了公司毛利率的提升。尽管如此,截至2024年12月,恒坤新材的毛利率仍略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以来,随着自产产品收入的不断增长,恒坤新材的毛利率已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目前处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可比业务毛利率的中间位置。 这一变化表明,恒坤新材在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随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规模效应的显现,预计恒坤新材的毛利率有望继续改善,从而缩小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差距。这不仅反映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正在增强,也为投资者提供了积极的信号。

   其引进产品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导致毛利率相对较高,这与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存在较大差异。

   恒坤新材在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领域均有专利布局,截至2024年6月,该公司共拥有专利80项,其中包括30项发明专利;公司现有员工340名,其中研发人员共50名,占比为14.71%。

   从补助来看,2021 年、2022 年、2023 年、2024 年上半年,恒坤新材获得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 3054.66 万元、1911.72 万元、1676.20 万元、831.51 万元,占公司各期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 100.78%、15.24%、16.05%、15.56%。

   截至2024年12月,恒坤新材自主研发的产品在研发、验证及量产方面累计已超过百款。公司已与国内多家主要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国产化关键材料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目前,我们的i-Line光刻胶和KrF光刻胶已经实现了销售,而ArF光刻胶、SiARC以及TopCoating都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

   在前驱体材料方面,该公司自产 TEOS 已在客户 A1 实现销售,并已通过客户 C、客户 D 验证,且自主研发的金属基前驱体材料已进入客户验证流程。

   境内前十大晶圆厂中,多家已成为恒坤新材的客户,且恒坤新材对部分客户已形成稳定持续的销售规模。

   报告期内,恒坤新材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同一控制下合并计算)分别为99.40%、99.22%、97.92%、97.35%,这一数据体现了公司高度集中的客户依赖情况。

   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是由于下游晶圆制造行业集中度较高所致。其主要客户中,客户A、客户B、客户C均为知名的存储芯片制造商,客户D、客户E等均为知名逻辑芯片生产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客户 A、客户 B、客户 C、客户 D 以及客户 E 均是 2023 年境内产能前十大晶圆厂。

   报告期内,恒坤新材对客户C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109.06万元、4307.83万元、3308.90万元、1213.7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89%、13.57%、9.15%、5.17%,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据公开信息显示,SK海力士计划收购客户C,这一收购行动可能使恒坤新材与客户C之间的持续合作面临不确定性。 (当前时间为2024年12月)

   供应上,恒坤新材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为树脂、添加剂、溶剂以及其他辅料耗材等,所需的设备主要为光刻机、缺陷扫描仪等检测设备,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生产设备等。

   报告期内,其向前五大原辅料(含包装物)供应商采购情况如下: 在分析了最新的供应链报告后,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对于前五大原辅料(包括包装物)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这种高度集中的采购模式既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也凸显了企业在资源获取上的战略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采购策略虽然有助于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供应商的单一性可能导致供应链的脆弱性增加。因此,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平衡这种集中度,以增强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种考量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2024年12月这一时间点,全球供应链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该公司引进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电子特气及其他产品以及自产产品的原材料主要采购自韩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主要采用美元结算。目前该等原材料与设备或设备核心组件主要仍需通过进口,受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较大。

   恒坤新材通过技术转让与自主研发并举的方式,致力于实现光刻材料核心原材料树脂的国产化应用,从而降低原材料供应链的风险。这一举措旨在确保公司在2024年12月及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潜在的供应挑战。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恒坤新材拥有11家一级全资子公司、1家二级控股子公司、5家参股公司以及1家分公司。

   实际控制人易荣坤直接持有该公司 19.52% 的股份表决权,并通过厦门神剑、晟临芯、兆莅恒间接控制公司 5.94% 的股份表决权,另外通过与公司股东肖楠、杨波、张蕾、王廷通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书》控制公司 10.19% 的股份表决权,合计控制的公司股份表决权比例为 35.65%。

   本次发行后,易荣坤预计合计控制该公司 30.30% 的股份。

   恒坤新材前十名股东情况如下:

   翌光半导体原是由恒坤新材于 2018 年 8 月参与设立且持有 65% 股权的控股子公司,截至收购前,翌光半导体注册资本为 2000 万元,其中发行人认缴 1300 万元、杨波认缴 260 万元、张蕾认缴 240 万元、李湘江认缴 200 万元。

   翌光半导体作为一家专注于集成电路光刻胶及前驱体研发与国产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投资设立了福建泓光、大连恒坤、泓坤微电子等公司,并在漳州、大连两地建立了生产基地。为了进一步推动半导体业务的发展,恒坤新材于2021年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杨波、张蕾、李湘江持有的翌光半导体35%的股权。此次收购使得翌光半导体正式成为恒坤新材的全资子公司。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翌光半导体在光刻胶及前驱体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体现了其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翌光半导体的成功转型和整合,无疑为国内半导体材料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未来,期待翌光半导体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完成对翌光半导体少数股东股权的收购后,恒坤新材通过翌光半导体间接控制了大连恒坤、福建泓光及泓坤微电子这三家公司100%的股权。经过一系列的股权结构调整,恒坤新材现在直接持有大连恒坤、福建泓光及泓坤微电子100%的股权。

   本次调整事项在恒坤新材合并报表范围内实施,不会对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造成负面影响,不存在损害发行人及股东利益的情况。

   恒坤新材的核心技术人员有 4 人,分别是董事、副总经理肖楠,运营总监宋里千,研发总监王静、毛鸿超。

   肖楠曾在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以及大连英特尔担任过工程师,而宋里千则在中芯国际和联华电子担任过资深光刻工艺工程师。此外,王静和毛鸿超均拥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2023 年度,恒坤新材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领取报酬的情况如下:

   黄兴孪、苏小榕、邹友思仅在该公司领取独立董事津贴,不享有其他福利待遇。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虽然已经实现了重点材料领域的布局或量产,但产品整体仍然以中低端为主,高端材料依然主要由欧美、日韩等境外厂商主导。在产能及市场占有率方面,我们与这些境外厂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一现状反映出我国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的发展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我们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但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这不仅需要加大研发投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这一领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

   自主化率低,随着国产化需求日益迫切,市场空间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这无疑为境内的关键材料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在先进制程光刻工序中广泛应用的KrF、ArF高端光刻胶领域,其发展前景更是备受瞩目。当前环境下,国内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力求在这一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进口替代,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性和自主性。 2024年12月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努力已经初见成效。不过,要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进一步攻克技术难关,并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恒坤新材计划在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加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布局,不断拓展产品线,稳固产品品质,积极参与客户的定制化开发,为客户提供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公司还致力于协同上下游产业链创新发展,以建立一个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此外,恒坤新材还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恒坤新材不仅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国际化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恒坤新材有望在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反映了国内企业在面对全球竞争时,正逐步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目前,恒坤新材在福建漳州、辽宁大连以及安徽合肥均有工厂落地或新设工厂的计划。这一扩张举措对其融资渠道和资源调配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资金主要依赖于股东投入和自有资金积累,其融资手段相对有限。因此,恒坤新材亟需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增强资金实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当前,恒坤新材在多个地区的布局无疑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管理和调配资源,确保各项建设顺利推进,成为公司面临的一大考验。此外,拓宽融资渠道不仅能够缓解资金压力,还可能带来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未来,恒坤新材应积极探索各种融资方式,如发行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东西(ID:aichip001),作者:ZeR0,原标题《国内光刻胶“销冠王”冲刺 IPO!拟募资 12 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