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启动实施计划,助力万台具身机器人全面普及应用

admin171970-01-01 08:00:00

网易财经快讯(2月28日)—— 北京正式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推动具身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以下是该计划的详细内容:

行动计划概述

《行动计划》强调,到2027年,北京将致力于培育不少于50家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推出不少于50款量产产品,并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同时,北京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产教融合基地,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生态。

行动计划目标

为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资源优势,本行动计划旨在抢抓具身智能发展的机遇,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赛道。

指导思想

  • 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抢抓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关键期。
  •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增长极为主线。
  • 立足优势,加强统筹,创新机制,以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为突破着力点。
  • 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性能,强化共性支撑能力,破解场景应用落地难题。
  • 加快营造活跃的产业生态,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
  • 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
  •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
  •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
  •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任务

引领具身智能软硬件技术前沿

  1. 突破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多传感器数据的时空同步与校准技术,加强不同模态数据的相互作用和互相补充。
  2. 研发具身智能“大脑”大模型:构建通用性强的多模态基础大模型,使其具备空间物体感知、环境自主理解、复杂任务规划等能力。
  3. 提升具身智能“小脑”技能模型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技术供应方与场景应用方联合开发面向具身任务的专用与通用技能模型。
  4. 提高机器人运动控制性能:研究高动态运动机器人全身运动控制策略,提高具身智能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5. 强化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优化精密加工工艺,提升传感器、减速器、一体化关节、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6. 研制国产高性能具身智能芯片:研制通用、高算力、高带宽的整机智能控制芯片,为各类具身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提供关键支撑。

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创新平台

  1. 构建具身智能世界模型仿真平台:研究高效可扩展、可控可交互的下一代视频生成模型,融入物理规律与常识。
  2. 共建高质量多模态通用具身数据采集平台:构建高保真、多模态的感知交互一体化数据生成平台,建设虚实融合的具身智能数据采集训练场。
  3. 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鼓励具有智能制造经验的单位,建设开放共享的具身智能中试验证平台。
  4. 搭建真实场景开放测试平台:建设统一的测试验证体系与标准,探索建立联合验证机制,提升测试验证效率和可信度。

推动“具身智能+”多场景示范应用

  1. 扩大科研教育落地规模:探索开源开放、融资租赁、共享试用、赛事展演、教育培训等新型具身智能机器人推广模式。
  2. 加快推动工业、商业场景规模化落地: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鼓励央国企率先开放一批应用场景。
  3. 前瞻探索个性化应用服务:面向家庭服务、养老助老、医疗健康等人机共生环境进行前瞻部署。

优化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1. 构建全栈人才梯队:依托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挖掘前沿技术研究人才。
  2. 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发挥中关村论坛、北京智源大会等系列品牌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合作交流平台。
  3. 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服务:完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与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身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
  4. 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市区协同,强化具身智能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

本计划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截止。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本市相关政策调整,按照国家和本市最新政策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