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祝融号”火星之旅新发现:低纬域火星或藏古海洋遗迹

admin201970-01-01 08:00:00

标题:【重磅】祝融号再传喜讯!火星古老海洋之谜揭开!

正文: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月球与火星探测雷达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方广有研究员领导的团队,近期在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了一项惊人的新证据,揭示了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的惊人事实。

火星古海洋的证据

该团队在火星地下10至35米深处,发现了多层倾斜沉积结构。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极为相似,为火星上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直接的地下证据。这一重大发现已于2025年2月2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火星:人类的星际移民首选

火星因其与地球相似的地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昼夜节律,被视为人类星际移民的首选目标。尽管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取得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成果,但关于火星古海洋的存在一直存在争议。此次发现,无疑为这一争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祝融号:中国火星探测的先锋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搭载了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用于探测地下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水冰。此次发现正是在祝融号行驶的路线附近取得的。

地下倾斜反射体:揭示古海洋之谜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祝融号雷达数据,在火星车沿途地表以下10至35米深度范围内,识别出76个地下倾斜反射体。这些反射体的空间分布广泛且均匀,所有反射体均呈现向北方低地方向倾斜的特征,倾角介于6°至20°之间,平均倾角为14.5°。这些层理结构与地球沿海沉积物的雷达成像结果相似,排除了其他成因的可能性。

火星:曾经的宜居星球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火星北部平原曾存在古代海洋的关键地下证据,还揭示了火星曾经经历过长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期。火星上的海岸线沉积物电介质特性与地球上由细砂和中砂颗粒的介电常数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其海洋沉积物的性质。

火星:未来人类居住的希望

此次发现将火星液态水的证据从极地地区扩展到了中低纬度地区,证实了火星曾经是宜居的。如果这一区域曾存在海洋,那么大量水分可能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为未来火星基地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此外,这些古海洋沉积物保存了火星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有助于我们理解火星如何从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为人类改造火星环境提供指导。

结语

祝融号此次发现,无疑为火星探测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随着对火星的进一步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在火星上的未来将不再是梦想。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