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形机器人:科技前沿的探索与挑战
封面新闻 | 易弋力
在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融合的浪潮中,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这一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2025年是否会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它面临哪些挑战?其形态是否最为关键?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形态与功能的探索
从形态上讲,人形机器人以其拟人化的设计成为显著特点。目前,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和功能创新方面都备受瞩目,但量产尚未提上日程。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进程?
技术瓶颈与挑战
盘和林指出,技术瓶颈是阻碍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主要原因。人形机器人涉及感知、决策、控制执行三个核心部分,目前都尚未达到人类的初级水平。例如,在感知方面,机器视觉的识别准确度远不及人类眼睛;在决策方面,多数人形机器人依赖规则库进行任务执行,与标准工业机器人并无太大差异。
量产元年还是技术突破的关键时期?
目前,关于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业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形机器人即将迎来爆发,今年可能是量产元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并非人形机器人不可,在其他场景下,其他形态的机器人成本更低且更稳定。
盘和林的观点:非人形机器人更成熟,人形机器人不必追求完美形态
盘和林认为,现阶段非人形机器人,如工厂中的机械臂等,已经比较成熟。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是替代人类完成工作,但目前还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他赞同后一种观点,即无需过度追求人形机器人的完美形态。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在产品介绍中常常被提及的场景包括工业分拣、搬运、引导服务、养老陪护等。那么,人形机器人最适合哪个场景呢?
盘和林表示,人形机器人最适合的应用场景是地形复杂的地区,用于替代人类进行探查。此外,在需要手、脚、视觉协同的多动作生产场景中,人形机器人也具有显著优势。
总结: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在迈向量产的道路上,技术瓶颈和挑战依然存在。未来,人形机器人能否实现量产,还需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