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盘解析: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面临发展瓶颈,尚未实现应用爆发式突破的关键节点

admin102025-03-04 18:57:02

封面新闻 | 记者 易弋力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这一融合了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的产物,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时刻,2025年是否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又有哪些挑战等待着它们?3月4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先生,探讨这一前沿话题。

人形机器人的“拟人”魅力与挑战

从形态上看,人形机器人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拟人性。目前,这类机器人在资本市场和功能突破上备受关注,然而,量产的脚步似乎还未能跟上。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人形机器人的量产?

技术瓶颈:阻碍量产的关键因素

盘和林先生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量产的最大瓶颈在于技术的瓶颈期,尚未达到应用爆发的临界点。人形机器人通常分为感知、决策、控制执行三个核心部分,而这三个部分目前都依赖于神经网络学习人类行为,但尚未达到人类的基本水平。例如,在感知方面,机器视觉的识别精度远不及人类眼睛;在决策方面,多数人形机器人依赖规则库进行任务执行,这与标准工业机器人并无太大区别。

量产前景:多元化声音下的选择

在行业内,关于人形机器人量产的讨论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我们已经站在了爆发的前夜,今年可能是量产元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搬运、递送等场景下,其他形态的机器人成本更低、更稳定。那么,人形机器人的优缺点究竟如何?

非人形机器人更成熟,人形机器人不必强求

盘和林先生认为,目前非人形机器人,如工厂中的机械臂等,技术更为成熟。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是替代人类完成特定工作,但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他倾向于支持后一种观点,即无需一味追求人形机器人。

场景适配:复杂地形与工业协同

在讨论人形机器人的适用场景时,盘和林先生表示,人形机器人最适合于地形复杂的地区进行探查工作。此外,在需要手、脚、视觉等多重协同动作的工业生产场景中,人形机器人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以上内容已根据要求进行了专业化的改写,并适当进行了扩写和修改,以适应博客发布的排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