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高端访谈: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就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新春的脚步,DeepSeek的火爆点燃了新一轮的AI浪潮。人工智能正深刻地融入并重塑着各行各业,既带来了创新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拥抱这一时代变革力量的同时,应对安全与治理层面的隐忧?2025年全国两会之际,南都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组策划推出了“进击的AI”专题报道,邀请代表委员共同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
人工智能下的职场新问题
外卖骑手困于算法、网约车抽成比例过高、快递企业“隐形罚款”误判率超六成、AI抢夺饭碗……随着平台经济和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与职场人息息相关的新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的关注。
保障劳动者权益,吕国泉提出新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吕国泉向南都记者分享了关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最新思考。他建议,将劳动者权益保护作为独立公益诉讼领域,突破劳动者个体诉讼的局限。面对AI带来的冲击,吕国泉强调需要坚守稳就业底线,加大对劳动者技能再提升的支持力度,助力产业升级以创造更多新就业岗位。
AI与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吕国泉指出,AI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据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就业替代效应加速,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个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中国受影响劳动力预计达到1亿人。为此,吕国泉建议探索“AI+就业”保障新模式,强化顶层设计,规范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确保AI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对就业市场造成过大冲击。
构建平稳过渡再就业环境
吕国泉还提出,要做好受冲击劳动者的安置工作,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通过税收减免、就业补贴、职业培训和技能再提升等措施,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新技能,构建平稳过渡再就业环境。
借鉴域外经验,探索“AI+就业”新模式
吕国泉介绍了西班牙、韩国和日本等国的相关做法,如西班牙《数字权利宪章》规定企业使用AI替代单一岗位比例不得超过30%,韩国设立AI特别附加税等。他认为,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AI时代下的教育培训
吕国泉强调,要针对劳动者技能错配问题,强化教育培训,健全完善终身培训体系。支持企业参与职业培训和再就业计划,加大对低技能劳动者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吕国泉指出,当前劳动者权益总体得到有效保障,但仍存在劳动用工违法行为。他建议,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突破劳动者个体诉讼局限,实现预防性司法,为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法治和制度保障。
结语
AI时代的到来,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前瞻性的思维,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把握机遇,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由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采写,李玲记者自北京报道,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