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Sony Park:发现索尼的创新灵魂
索尼创新之光,探寻未来灵魂
2017年,索尼近日开启了一项独特的产品售卖活动,出售自家大楼的“残骸”。这项非同寻常的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对其背后的原因感到好奇。 这项售卖活动不仅展现了索尼在营销策略上的创新思维,也体现了公司在处理资产时的开放态度。通过这种方式,索尼不仅能够清理多余的资产,还能吸引到那些对索尼历史或建筑有特殊情感的收藏者。这样的举动无疑增加了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使人们更加关注索尼的品牌故事和发展历程。 此外,这也可能成为其他公司效仿的一个案例,尤其是在如何处理不再需要的大型资产方面。索尼此举或许会启发更多的企业采取类似的方式,不仅有效处置了资产,还创造了新的价值和话题。
准确地说,索尼出售的是从银座索尼大厦外立面上拆下的装饰部件。这些部件经过切割和加工后,被制成纪念品,每块售价为5000日元。随后,索尼将所有销售收入捐赠给了儿童慈善项目。
银座索尼大楼建于1966年,由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亲自主导完成。这座位于东京最繁华商业区——银座入口处的大楼,在那里矗立了整整五十年。2016年,索尼宣布对大楼进行拆除改造,因此推出了“大楼纪念品售卖”这一企划。 这样的举措不仅体现了索尼公司对于其历史建筑的情感投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面对城市更新挑战时的创新思维。通过售卖纪念品,索尼成功地让公众参与到这个历史性的变化中来,这种做法既保留了与过去情感的连接,也为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9年过去了,经过多年的期待与规划,位于原址的“银座索尼公园”项目终于全面竣工。这不仅是一个商业设施的更新,更像任天堂博物馆或苹果公司总部那样,成为了索尼品牌的新地标。 这座重新设计的公园不仅是东京城市景观中的一个亮点,也标志着索尼公司对创新与公共空间融合的一种新尝试。它不仅展示了索尼在技术上的前沿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其在社会责任和社区建设方面的努力。通过这样的项目,索尼不仅加强了与当地居民和访客之间的联系,还向世界展示了其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愿景。
于 1 月 26 日开业的银座索尼公园|图片来源:Sony
1月26日,银座索尼公园在近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一天恰逢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诞辰104周年。作为一家成立于1946年的企业,索尼正稳步迈向“百年老店”的目标。索尼通过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其对创新与传承的承诺,同时也为东京的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亮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银座索尼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公共空间的重新开放,它更象征着索尼对于过去辉煌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积极展望。这样的举动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并进一步巩固了索尼在全球科技行业中的地位。
当一家企业历经百年岁月,就像是一艘「忒修斯之船」。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员至少经历了一轮彻底换血,产品和业务也经历了无数次的迭代与转型。当所有的「零部件」都被更新过,这是否还是最初的那艘船?要如何提炼最初的理想、精神,将企业DNA传承下去?
卖掉大楼修公园
索尼「卖大楼」的历史,要追溯到十几年前。
自千禧年以来,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科技行业整体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许多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索尼所面临的困境尤为严重且持久,因为其核心的消费电子业务已经达到了增长的极限,开始步入衰退阶段。 这一系列变化对索尼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尽管公司在游戏和娱乐领域有所建树,但消费电子市场的饱和状态让索尼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略方向。面对这样的挑战,索尼需要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体现了整个科技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转型需求。
2008 年起,索尼集团连续数年陷入亏损,到 2012 年,市值已从 2000 年千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一路跌到了百亿美元的程度,蒸发了九成。当时接任索尼集团 CEO 的平井一夫,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源节流,其中包括裁撤、出售部分业务,也包括「卖大楼」。
这就是索尼「出售资产」典故的由来。2013到2014年,索尼出售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多处地产,包括美国的总部大楼和东京品川区的数栋建筑,共套现20多亿美元。
这是索尼自创业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尽管该公司拥有错综复杂的业务和产品线,但其整体盈利能力仍然不足以为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出售办公楼」的话题在公众中广泛传播,甚至因为粉丝们对索尼经营状况的高度关注,「索尼今天破产了吗?」也成为了一句流行的调侃语。
尽管索尼目前正面临诸多挑战,但公司高层从未考虑过出售位于东京银座的核心地标——索尼大厦。追溯到1960年代,正是创始人盛田昭夫的远见卓识,索尼才得以购得这块昂贵地皮,并建造了这座标志性建筑。索尼银座大厦并非用于日常办公,而是一个集产品展示与零售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其绝大部分区域都对外开放。作为索尼对外展示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这座大楼不仅是技术和创新的象征,也是索尼企业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点:** 索尼银座大厦不仅是公司的资产,更是其品牌价值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在当前全球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保留这样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对于维护和提升品牌影响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面对经济压力,保护这样的文化地标仍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1966 年建成的银座索尼大楼|图片来源:Sony
2016年,正值银座索尼大楼迎来50周年纪念,索尼公司宣布了拆除重建的计划,改建后的项目定名为「银座索尼公园」。
“公园”的理念与盛田昭夫的初衷相契合。他从一开始就期望索尼大楼能成为“银座的庭院”,成为一个融入社区、对公众开放的空间,而不仅仅属于索尼公司。
历经九年,经过两个阶段的建设,「银座索尼公园」终于在2025年1月26日完成了全面的重建工程,并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一项目不仅为东京增添了一处新的休闲空间,同时也标志着索尼公司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这次改造,索尼公司展示了其在创新与设计方面的实力,同时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更多活力和可能性。这个重新开放的公园无疑将成为吸引游客和市民的新地标,也将进一步提升银座作为东京核心商业区的魅力。
初听「索尼公园」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刚开业不久的「任天堂博物馆」,以及更早建成的苹果新总部「Apple Park」,后两者都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建筑或空间那么简单,而是企业历史、形象、价值观的象征。
但实际上,当你走进「索尼公园」,你会发现:
它就是一个很单纯的「公园」。
除了入口和建筑顶部不起眼的「Ginza Sony Park」标志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与索尼相关的元素。这里既没有展示索尼的产品,也没有展示任何索尼的IP形象。 这种设计选择让游客在进入公园时很难立即联想到索尼的品牌形象。尽管如此,这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创新,旨在淡化品牌的直接宣传,转而营造一个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公共空间。通过这种方式,Ginza Sony Park或许能够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访客,而不仅仅局限于索尼粉丝或潜在消费者。
银座索尼公园的一楼和二楼现在完全变成了一个开放空间,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区域显得更加宽敞明亮,游客可以在这里自由地穿梭和停留,享受更多的自然光线和开阔视野。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访客的体验感,也展现了索尼对创新和开放空间利用的新思考。 这一改造项目体现了索尼在城市空间规划方面的前瞻性和创造性。通过将商业设施与公共空间巧妙结合,索尼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流量,还能促进不同背景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激活周边地区的活力。
公园的地上部分只有 5 层,比左右相邻的建筑都要矮一些,相比之前 8 层的索尼大楼,反而减少了层数,降低了高度。而整个建筑的地面中庭部分,是完全开放的空间,没有设置任何栅栏、卷帘门等封闭设施,意味着它将全天候保持开放状态,就像任何公园一样。
索尼公园的地下区域共有四层,并且与地下通道和地铁相连。通过地铁到达银座的游客,可以经由索尼公园在地面各处自由穿梭。
银座索尼公园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每层楼的高度均有所不同。这样的设计旨在满足各种不同活动的各种需求。索尼表示,公园不会为商户设定固定的店铺位置,连索尼自身也没有固定的设施或展览区域,整个空间的核心理念便是流动和开放。
索尼公园开业后,会与艺术家合作举办一系列展出|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银座索尼公园开业后,首期活动是「Sony Park 展」。这一展览由索尼旗下的六大业务部门,和六个艺术家合作策划,其中包括 YOASOBI、羊文学、VAUNDY 等知名乐队。
这些艺术装置作品虽然由索尼的某个业务部门负责策划,并应用了索尼的一些技术,但在展出内容中并未具体涉及对该业务部门的宣传。
如果说任天堂博物馆是所有任天堂游戏元素的精华汇集,ApplePark则通过大量使用玻璃和金属材料展现了苹果公司的设计理念,两者都具有强烈的企业特征。而银座索尼公园则反其道而行之,呈现出一种「去索尼化」的趋势。
永野大辅,索尼企业株式会社的社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发现“越是不直接使用索尼元素的公园,才越能体现索尼的特色”。这一观点揭示了索尼在打造品牌体验时所采取的一种独特策略。通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认为一个充满公司标志和产品的空间才能更好地传达公司的品牌形象,但索尼似乎采取了一种更为间接的方法。这种策略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自然和愉悦的体验,还可能有助于将索尼的品牌形象与更广泛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商的形象。这或许可以看作是索尼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个创新尝试,值得其他公司借鉴。
「不务正业」的索尼
在银座索尼公园的地下二层,有一家由索尼自主经营的休闲餐厅。整个餐厅内部,除了背景墙上保留了之前索尼大楼的霓虹灯标志外,没有展示任何其他索尼的产品或技术,给人一种非常“不务正业”的感觉。
当然,拆除原先用作产品展示厅和商店的大楼,并将其改建为一座公园和艺术空间,这个举措本身就显得颇为“不走寻常路”。
而「不务正业」,也一直是索尼的一大标签。
提到索尼,它最为人所熟知的产品包括PS游戏机、α微单相机、电视机,以及耳机和音响等消费电子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体现了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持续努力,还展示了其在提升用户娱乐体验方面的深厚积淀。每一款产品都凝聚了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心血,旨在为消费者带来更高质量的视听享受。此外,这些产品的成功也反映了公司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往专业领域延伸,索尼的专业电影机、彩监,是影视制作领域的标杆产品,索尼还开发了虚拟影棚、动作捕捉等一系列相关的影视解决方案;体育赛场上广泛应用的「鹰眼」追踪技术也是索尼旗下的;当下大多智能手机的 CMOS 摄像头,都是由索尼半导体开发的……
在内容领域,索尼音乐是全球第二大音乐发行商。索尼影业也是好莱坞五大发行公司之一,不仅是大众熟悉的《蜘蛛侠》,包括《绝命毒师》在内的一系列知名作品,向上追溯,都能一路追溯到索尼影业那里。
不仅如此,最早的非接触式IC卡技术Felica同样是由索尼开发的。该技术被应用于香港的八达通系统以及日本的Suica交通卡,并且后来还与Apple Pay进行了整合。由此可见,索尼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电子钱包」的概念。
索尼品川办公大楼的历史展览区|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今天,如果你前往索尼位于东京品川的办公总部,会发现整个一层大厅都陈列着大量的索尼产品。这不仅展示了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广泛布局,也体现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从相机到电视,再到游戏机和音频设备,索尼的产品线几乎涵盖了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展示不仅是对过往成就的一种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展望。通过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我们可以预见索尼将继续在全球科技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这其中,除了上面列举的产品之外,还有很多我们并不了解的「小玩意」。比如一款夹在上班族衬衣衣领下方,夏天能吹出冷风的「便携空调」;以及利用稻谷壳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纤维材料,具备比活性炭更强的除臭抗菌能力,可以用于服装、汽车座椅等场景……
去年,索尼通过众筹平台推出了他们的「便携空调」产品。这款设备在炎热的夏季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时。它不仅小巧轻便,而且操作简便,能够迅速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许多消费者对这一创新产品表示赞赏,认为它解决了夏季高温带来的不便。不过,也有用户反映,该产品的电池续航能力有待提高,长时间使用时需要频繁充电。总体而言,索尼的这一尝试展示了其在探索新型个人电子产品方面的创新能力。 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尽管存在一些小瑕疵,但索尼的「便携空调」无疑为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随着技术的进步,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改进版本面世,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实用的功能。
这些互不关联的产品与业务,共同铸就了「不务正业」的索尼。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务正业」的精神,索尼才得以从危机中脱身。
21 世纪之前的索尼,和「电子技术」深刻捆绑。从创业初期造出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到「特丽珑」显像管技术的电视、Walkman 随身听……这段时期的索尼,有着非常清晰的发展脉络。到 2000 年的时候,电子业务占索尼集团收入的比例高达 64%。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电子业务逐渐达到增长极限,索尼开始步入下行通道,这一阶段持续了十多年之久。 在我看来,索尼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市场饱和和技术更新换代所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创新动力不足与战略调整滞后的问题。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索尼需要更敏锐地洞察行业趋势,并及时进行战略转型,以重振其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领先地位。
但现在,「不务正业」的索尼,反而通过多元化的业务,获得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逐渐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发展曲线。
2024年,尽管日元汇率走低,索尼仍然实现了自21世纪以来的最佳业绩。全年财务收入相较于2016年的低谷期,增长了33%,毛利率提升了40%。
经过业务调整和重组,索尼公司现拥有六大业务板块:产品、音乐、影视、游戏、金融以及影像传感器技术。目前,这些业务板块均实现了盈利目标。
此时此刻,索尼公司内部依旧活跃着许多具有探索性的项目,这些项目正孕育着公司的未来增长点。 从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来看,索尼持续在内部推动各种实验性项目的行为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还为公司在面对行业变革时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通过不断尝试和失败,索尼能够在众多新兴技术中找到最具潜力的方向,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战略眼光,使得索尼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回顾索尼过去的10-20年,我们不难发现这家企业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聚焦,似乎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绝佳的发展机遇。尽管索尼在娱乐和游戏领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但其在智能手机等其他关键领域的表现却未能达到预期。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索尼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战略重点,并加大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投入与创新力度,以期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今天索尼的几大业务板块虽然具备盈利能力,支撑起公司走出了困境。但索尼做失败的产品、项目依然不少,更别说那些没有对外公开,在内部就被否决的实验性尝试。
索尼并非以高经营效率和卓越盈利能力著称的企业。这反映在其市值上,尽管拥有众多业务和收入来源,索尼目前的市值转换为美元仍然仅为约1200亿美元。
作为参考,只做游戏,且同样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任天堂,市值也有 800 多亿美元。如果放到国际市场比较一下,这一差距会变得更明显,2000 亿美元的迪士尼,2400 亿美元的三星,4000 亿美元的 Netflix……这些公司都只能对标索尼的部分业务,却都在市值上高于索尼。就连 Spotify,目前的市值也在 1000 亿美元左右。
今天的索尼,虽然已经不再是“财大气粗”的超级巨头,这家公司偶尔还是会进行一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操作。比如,他们会把一座位于东京银座地区、价值连城的大楼,改造成为一个“空中花园”。
采访过程中,永野大辅表示:“作为创始人,盛田昭夫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将其某些理念或精神传承给后代。对索尼而言,最重要的基因就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索尼银座公园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盛田昭夫曾有一段著名言论:“我们不会去调研消费者的需求,也不会开发完全按照消费者需求定制的产品,而是通过推出创新产品来引领他们的消费潮流。因为消费者并不了解技术细节,他们无法判断哪些产品是可行的,而我们具备这样的技术洞察力。”
受到这一理论影响最深的人可能是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始终对索尼及其创始人盛田昭夫抱有极大的敬仰,并与他们建立了跨越年龄和国界的深厚友谊。戏剧性的是,在21世纪之后,正是由乔布斯所主导开发的iPod和iPhone,彻底改变了Walkman的市场地位。
现在,一切已成往事。任何企业,要在数十年的尺度上生存,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过程中,它就像是一艘忒修斯之船,随着人员、业务更迭,外部环境改变……很容易变得「财团化」,失去最初的方向,不再是最初的那一艘船。
从这个角度,我们更能够理解索尼为何决定放弃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转而将其开发为一座公园。这座名为索尼公园的绿地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内矗立在银座,见证索尼成长为一家“百年老店”。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比起短期内的销售业绩,更为重要的是你能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传承什么。 索尼此举不仅体现了其长远的战略眼光,也展示了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在这个注重短期利润的时代,索尼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通过建造公园来提升社区环境,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投资。这样的决策不仅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还可能激发更多企业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1955年,当时还是一家创业公司的索尼,成功推出了日本首台晶体管收音机TR-55。三年后,晶体管技术迅速普及,成为市场上的主流。然而,随着大型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它们的产量迅速超过了索尼。这不禁让人感叹:「索尼就像是大型企业的试验品,虽然率先突破,却难以在后续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它展示了索尼作为创新者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便是领先的创新者也可能面临被追赶甚至超越的风险。这也提醒我们,企业在创新的同时,必须持续关注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的能力,才能在技术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条评论在索尼内部引起了众多员工的不满。然而,作为创始人之一并日后被誉为Walkman之父的井深大却表示:“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未被创造的事物,如果开发新产品就意味着‘小白鼠精神’,那这样不是也很好吗?”
之后,索尼公司特别采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小白鼠,以此来象征其创新与坚持的精神。 这样的举措无疑凸显了索尼对于品牌价值与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通过将创新精神以如此独特且珍贵的形式呈现出来,索尼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在不断变化的科技行业中,索尼将继续保持初心,坚持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此外,这也体现了索尼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到现在,70年过去了,这只黄金小白鼠仍然陈列在索尼品川总部一楼的大厅中,提醒每一位经过的索尼员工,索尼最初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