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毅谈中非合作: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助力非洲发展振兴
正文:
3月7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交主题记者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等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视频】王毅:有位冈比亚农民向袁隆平致敬,杂交水稻让他们告别饥饿,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非洲发生
王毅表示,中国与非洲始终是命运与共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在习近平主席和非方领导人的共同引领下,中非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时期。中国与非洲所有建交国均实现了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中非命运共同体定位提升至“全天候”层级。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25年来,中国帮助非洲新建和升级了近10万公里公路、超过1万公里铁路。过去3年,中国企业为非洲提供了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非合作让非洲兄弟姐妹切实感受到了实惠。
去年,一位冈比亚农民将自种的大米送到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正是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帮助他们告别了饥饿,迎来了希望。这样的故事,在非洲每天都在上演。
非洲是21世纪的希望热土,没有非洲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非洲的稳定与发展关乎人类共同命运,世界应倾听非洲的声音,重视非洲的关切。非洲正在经历新的觉醒,各国都应支持非洲走出自主自强的发展新路。
今年是落实北京峰会成果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助力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培育数字、绿色、人工智能等新增长点,推进1000个小而美惠民生项目,加强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提升非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今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将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中国将坚定支持南非履行主席国职责,为全球治理留下鲜明的“非洲印记”。
【直播截图】
王毅外长口中的“冈比亚农民”,名叫穆萨。2024年10月,潇湘晨报记者曾报道了他托博主带大米回湖南的故事。
“袁隆平是我的老师。”穆萨将自种的大米带回湖南,向袁老致敬。
穆萨曾在美国工作,是一名年薪10万美金的通信工程师。因父亲去世,他于2019年决定回到家乡,继续打理父亲的农场。起初,他们找不到人指导种植技术。第一年,农场种植了3公顷水稻,但由于雨季和缺乏收割机,许多稻谷泡水发芽,造成重大损失。
穆萨农场运营的转机是遇见了来冈比亚开展农业技术援助的34岁长沙青年黄智和6名农业专家。几年后,穆萨的农场发展成为冈比亚最大的农场,也是当地首个全程机械化农场。
长沙青年黄智和团队成员一直在援助冈比亚,他们在穆萨的农场实现了杂交水稻在冈比亚的最高产量,助力农场产量超当地平均产量数倍。
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介绍,在马达加斯加,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建立了完整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销售、种植、稻米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条和布局,实现了商业化发展,成功帮助推广区农民的平均产量达到7.5吨/公顷,为当地品种平均产量(2.8吨/公顷)的2.6倍。为表彰杂交水稻对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马国政府将杂交水稻印在本国最大的纸币上。
“袁老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非常好的倡议,我们都想为它的实现出一份力。”接受采访时,穆萨也表达了自己想追寻老师脚步的志向。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