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委员热议 | 全国政协委员宋海良强调:加速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进程

admin82025-03-07 17:31:59

在2025年的全国两会中,“人工智能”一词成为了焦点。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国将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战略,旨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和市场优势深度融合,以支持大型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集团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指出,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的融合势在必行。这种融合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能够催生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场景和新动能。为此,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场景应用,以加速形成一种“数智驱动、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模式。

以下是对宋海良董事长专访内容的详细报道: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能源行业

新京报贝壳财经: 结合您所在的领域,您认为人工智能为能源行业带来了哪些变革?

宋海良: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正迅速发展,DeepSeek的问世更是掀起了AI的浪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能源不仅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AI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能源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前景广阔。

面对人工智能为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中国能建正把握数字智慧经济形态和AI发展趋势,积极拓展主营业务中的AI应用场景,致力于推动AI赋能,充分发挥能源电力全产业链的一体化优势和融合发展优势,力争在AI的“算力”和“能源”支撑领域有所突破。

新京报贝壳财经: 您认为如何进一步推进数能融合?

宋海良: 能源融合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数能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追求深度融合,实现“1+1>2”甚至倍增的效果。其主要特征和价值体现在“四大融合”上。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实现高端价值,即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形成具有复合功能和高附加值的新业态。另一方面是产业链内部的一体化融合,实现集约价值,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一体化融合,实现集成式创新、集约化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

同时,产业与要素之间的交互融合,实现共享价值,即通过技术、资本、数据等核心要素与产业的结合,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最后,实现区域间的联动融合,实现协调价值,即实现跨国家、跨区域、跨城乡的互动融合,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内外互济的经济布局。

新京报贝壳财经: 您有具体的建议吗?

宋海良: 我们建议以“数字+”、“能源+”、“文化+”为融合介质,以产业、基建、生态为基础,探索打造产业网、数字网、能源网、交通网、水网、生态网、文化网、健康网“八网”深度融合的未来城市有机生态系统,全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高效能治理和经济大循环。

新京报贝壳财经: 您提到将加大对“绿电+绿氢+绿氨+绿醇”项目的投资开发力度。从制造、储存、运输、加注和应用全环节来看,现在的成本趋势如何?

宋海良: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从氢能全链条来看,制造环节的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并行,电解水制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碱性电解槽部件自产率达90%,布局PEM电解槽、海水电解等多项新技术,推动制氢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

储运环节采用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创新技术,解决安全与容量瓶颈。在应用端,绿氢在化工、交通、储能等领域成本竞争力逐步显现。

绿氢规模化应用条件初步成熟

新京报贝壳财经: 您认为绿氢可以在哪些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宋海良: 绿氢作为清洁能源和工业原料,已在多个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示范。

绿氢作为化工原料替代化石能源,成为钢铁、合成氨、甲醇、航油等“难减排领域”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利用绿氢生产绿色氨醇油,大幅减少化工行业碳排放,助力化工行业低碳转型。

绿氢在重卡、船舶等长距离运输方面优势显著,中国能建与大型远洋运输企业合作打造船用可持续燃料供应链,推动绿氢衍生燃料用于航运。

此外,绿氢作为长周期储能介质,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性。公司在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中探索形成“绿电—绿氢—储能”协同模式,未来将在“三北”地区推广“源网荷氢”一体化项目,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 您认为绿氢规模化应用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宋海良: 总体来看,绿氢规模化应用条件已初步成熟,但全行业仍需合力攻克成本、标准、认证、基础设施等共性挑战。中国能建将继续努力推动绿氢规模化发展,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投资—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生态,为能源革命、全球碳中和及能源转型贡献能建方案。

记者:林子

编辑:杨娟娟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