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最高法工作报告聚焦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余华英案引关注,司法保护力度加大
正文: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特别提到了余华英案,该案成为了工作报告中的焦点。以下是报告中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经澎湃新闻整理如下:
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
报告中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每年两会报告的重要内容。针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报告指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例如,“人贩子”余华英案等重大犯罪案件被告人,已依法被判处并执行死刑。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新挑战
在另一方面,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了近年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面临的新课题。报告指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持续上升,尽管极端案件数量保持稳定,但个别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残忍,屡见报端,引起了广泛关注,舆论普遍呼吁对这类犯罪进行重判。
邯郸初中生杀害同学案:首次对不满14周岁未成年罪犯顶格判罚
去年发生的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案,于12月底宣判。首犯因未满14周岁,被判处无期徒刑,这是我国首次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罪犯顶格判罚。同时,对于未参与预谋和加害行为的同案人员,由于不符合刑法对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所要求的“情节恶劣”,依法不予刑事处罚,将由相关机构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深入调查,挖掘未成年人犯罪深层次原因
最高法对余华英案的处理十分慎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并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整体情况,挖掘了悲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报告强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能简单一判了之,而应重在预防、综合治理,以及通过司法保护推动“六大保护”形成合力,落到实处。
司法保护积极发力,预防为主
与此同时,司法保护也在积极发力。例如,最高法将负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力量集中整合到民庭,突出强调民事保护、预防在先,避免悲剧发生后才进行严惩。
通过以上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正不断加大力度,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图片说明:涉案初中生就读的学校(图/新京报记者 李英强 摄)]
注:本文内容根据最高法工作报告整理,旨在提供更流畅、自然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