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前沿聚焦 | Manus亮相,人工智能大型模型或将步入实用新纪元?

admin72025-03-08 13:57:11

标题:AI大模型的应用挑战与探索

导语: 在3月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AI领域再次成为焦点。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AR眼镜发言,以及国产大模型团队Manus AI发布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将深入探讨AI大模型的应用之路,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一些正在进行的探索。


正文:

3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发言在政协会议现场上演。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戴上AR眼镜,以增强现实技术辅助演讲,这一幕不仅令人印象深刻,也标志着AI技术与会议活动的创新结合。

与此同时,会场外,国产大模型团队Manus AI发布了一款名为“Manus”的通用人工智能体,称之为“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这一发布引发了全球AI行业的热烈讨论,预示着大模型正逐步走向实际应用。

应用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AI大模型的应用之路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徒国海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如何降低AI大模型的训练成本,以及如何帮助各行各业精准找到与AI的结合点。

训练成本,双重压力

所谓的“训练成本”,主要涉及算力投入和语料获取成本。司徒国海指出,尽管AI大模型接受了大量语料数据的“滋养”,但它们仍存在许多知识盲区。以激光加工为例,这一领域需要细致且独特的行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超出了AI大模型的“教材大纲”。

降低成本,上海先行先试

面对挑战,上海正积极探索降低AI大模型训练成本的路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透露,上海设立了政府算力券补贴政策,以减轻创新型企业的算力负担。同时,国资背景的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更多行业合作,为创业企业提供行业数据支持,并组建了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共同推动行业语料的构建。

赋能千行百业,找准结合点

司徒国海强调,AI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前提是,相关行业必须找到自身的赋能点。他认为,政府应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政策制定者,搭建平台或论坛,促进AI从业者与潜在用户之间的对话,并适当提供专业培训,以推动AI大模型在更多技术行业的应用。

张英也表示,AI浪潮已波及各行各业,但涉及落地应用,还需各行业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她指出,行业数据和行业应用场景的挖掘至关重要,上海将通过“模塑申城”项目,每年推出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以帮助社会各界认识并熟悉这些行业应用。


结语: AI大模型的应用之路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行业合作,我们有望克服难关,让AI大模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助力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